首页>检索页>当前

接力赛上的“小蜗牛”

发布时间:2025-07-13 作者:施俊霞 来源:中国教育报

  一个晴朗的下午,操场上回荡着大班孩子们欢快的笑声。我正准备组织一场小组接力跑比赛,孩子们个个摩拳擦掌。

  “老师,我跑不快的。”一个怯生生的声音从身后传来。看到安安(化名)低着头,小手不安地绞着衣角,我蹲下身,轻拍她的肩膀:“没关系,这次请你当小裁判好不好?”安安的眼睛亮了一下,用力地点点头。

  比赛开始了。孩子们像一群欢快的小鹿,在跑道上尽情奔跑。突然,“哇”的一声哭喊打破了欢乐的气氛——辰辰摔倒了。我赶紧跑过去查看,还好只是膝盖擦破了皮。保健医生做了简单的擦伤处理后,就让他坐下休息。

  “安安,你来替辰辰比赛好吗?”我话音刚落,就听见小宝嘀咕:“老师,安安不是裁判吗?”其他孩子虽然没说话,但眼神里都流露出同样的疑问。孩子们对于安安在运动中的“特殊”心知肚明,在疑问中我听出了他们的担心:安安加入会影响小组比赛名次。

  比赛重新开始。安安站在起跑线上,小脸绷得紧紧的。“预备——开始!”随着口令,她奋力摆动双臂,可双腿却像灌了铅一样沉重。当其他孩子已经完成交接时,安安才跑到一半。渐渐地,她所在小组的孩子开始跺脚、叹气。

  “都怪你!我们本来能得第一的!”小强终于忍不住喊了出来。安安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但还是坚持跑完了全程。看着这一幕,我的心揪得生疼。

  回到教室,我决定和孩子们好好谈谈。“如果你们是安安,被这样说会有什么感受?”问题一出,教室里瞬间安静了下来。

  过了一会儿,孩子们陆续开始发言:“我会很难过。”“我会觉得委屈,明明已经很努力了。”“我可能会哭。”孩子们的话让我既欣慰又心疼。他们不是不懂道理,只是在激烈的竞争中,那份纯真的善意被暂时掩盖了。

  第二天日常谈话,我拿出了一个特别的道具——一只玩具蜗牛。“从今天开始,我们要玩一个新游戏,叫‘小蜗牛赛跑’。”我宣布了新规则:每组必须有一只“小蜗牛”,其他队员要帮助“小蜗牛”一起完成比赛。

  游戏开始后,神奇的事发生了。孩子们不再抱怨,而是主动给“小蜗牛”加油打气。有的牵着“小蜗牛”的手一起跑,有的在旁边喊着“慢慢来,没关系”。安安的脸上终于绽放出久违的笑容。

  离园时,安安悄悄塞给我一张画,画上有许多小朋友手拉手,中间是一个笑得灿烂的小女孩。我知道,那一定是她心中最美的画面。

  这件事引发了我对日常教学的思考:首先,我们平时教导孩子要友爱互助,但在竞技情境下,这些说教显得如此苍白。共情教育不能停留在认知层面,而要创造真实的情感体验。我们要把共情教育融入日常,通过角色扮演、绘本共读等方式,创造更多情感体验的机会。比如可以开展“假如我……”主题活动,让孩子们轮流体验不同能力状态下的活动感受。

  其次,真正的教育公平不是整齐划一的要求,而是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孩子设计差异化的参与方式。可以建立“能力档案”,详细记录每个孩子的发展特点,让“一孩一档”为差异化教学提供依据,让教学真正为孩子的发展服务。

  最后,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教会孩子知识技能,更要培养他们善待差异的胸怀。也许,在等待安安完成接力的过程中,我们都在学习人生更重要的一课——学会等待,学会包容,学会欣赏不同生命绽放的独特美丽。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市清安幼儿园)

《中国教育报》2025年07月13日 第02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