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加快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备受各方关注。各地高校聚焦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日前,2025年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讨会在沪召开,来自政府、高校、企业的200余位代表,共同探讨AI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转型之路。
近年来,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机制在加速完善,产教融合从规模扩张转向深度适配。不久前,上海5所市属高校启动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目的就是引导高校密切跟踪市场需求,与行业产业共同制定学科专业建设规划,促进培养体系从“学科逻辑”向“产业逻辑”转变、培养方式从“标准化培养”向“定制化培养”转变。一些地方高校也快速响应,积极探索校企双元育人模式,重构学科专业调整机制、重塑人才培养体系、重构考核评价机制,追求产教适配、精准培养已蔚然成风。
但也要看到,产教适配机制不完善、人才培养供给与需求脱节依然是瓶颈、顽疾。如何进一步完善产教适配机制,精准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广大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必答题。审视当下,产教错配问题困扰着部分高校的人才高质量培养。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培养目标未能精准锚定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专业设置滞后于产业升级,导致“学非所用”;培养过程未能有效对接行业标准和岗位能力要求,教学与生产脱节;评价体系未能有效引导师生面向应用、服务产业;校企合作未能建立互利共赢长效机制,多停留浅层,校热企冷。上述问题的本质是供给导向办学逻辑与需求驱动市场规律的割裂。
破解这一难题,需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完善产教适配机制,实现人才培养从“供给驱动”向“需求驱动”的系统转型。只有政校企等多方协同发力、系统推进,共建适配闭环,才能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完善的产教适配机制是在区域层面构建以产业需求为逻辑起点、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协同创新为动力、以制度政策为保障的闭环运行体系。其核心是通过政校企等多元主体协作和动态调整机制,解决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
高校要主动变,要看市场“吃饭”,教真本事。高校办学要“贴地飞行”,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学科专业设置要紧跟地方产业升级。课程内容要“保鲜”,要把企业真实项目、最新技术标准及时变成课堂内容,多开实践课、项目课,多让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要懂行,学校既要鼓励教师去企业“充电”,也要把企业专家请进校园讲课。
要提振企业参与协同育人的积极性。参与有“甜头”,企业才能真投入。企业出人、出力、出地方帮学校培养学生,政府要给补偿,比如减税、发补贴、提供用地,或者报销一部分成本,别让企业白干。可以给予企业一定“优先权”。深度合作的企业,可以优先挑选好学生去实习,毕业时优先录用优秀人才,甚至可以和学校一起搞研发、优先用成果。这样,企业才觉得投入值得,能招到合心意的好苗子。学校开设什么专业,学生实习实训要掌握哪些技能、怎么教、怎么考,要充分听取企业的建议。这样,才能保证培养出来的人才确实符合岗位要求。
长效保障机制对于完善产教适配机制至关重要。政府搭好台,合作才长久。政府要出台清晰的政策或法规,明确学校和企业合作时的职责、权限。政府可牵头建设区域产业人才需求大数据平台,定期公布急需学科专业目录。高校在招生、培养前就知道市场缺什么人、缺多少人,确保培养方向目标与产业升级同频共振。定期“体检”看效果,可请第三方专家或机构定期检查校企合作到底有没有用、培养的人才企业满不满意、对地方产业的贡献度有多大。同时,要奖励干得好的。政府可以设立专项资金,重点奖励那些合作效果好、培养人才质量高的校企组合,或者有创新、可持续的好项目,形成“干得好就支持多”的正向循环。
完善产教适配机制,构建政校企命运共同体,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耦合,地方高校才能源源不断地产出“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作者系邵阳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07月17日 第02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