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 东北大学流亡办学路线图。 学校供图 图片: 东北大学师生走在“一二·九”运动游行队伍的最前列。资料图片
“每讲一次校史,就是接受一次伟大抗战精神的洗礼。”7月4日,东北大学校史馆内,冶金学院2023级学生傅筱雅作为讲解员,为来访者讲述抗战和办学历史,触摸这所高校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时代脉动。
“培育英才、御侮兴邦”,东北大学创办之初确立鲜明办学初衷,在白山黑水间撑起兴学育人、文化救国的大旗。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大学被迫走上迁徙抗争之路,成为中国第一所在抗战洪流中流亡的大学,在中华民族浴血奋战中书写了十四载壮丽战火青春。
诞生与流亡
在我国近代历史中,美丽富饶的东北曾是帝国主义列强掠夺的目标。日本因其地理位置,对东北的丰富资源垂涎已久,到20世纪20年代,已将侵略势力扩张到我国东北所有地区。
1921年,奉天省采纳代省长王永江和教育厅厅长谢荫昌“欲使东北富强,不受外人侵略,必须兴办教育,培养各方面人才”的建议,决定联合吉林、黑龙江两省,创办东北大学。
1923年4月,东北大学成立,很快成为全国知名的高校之一。
“我们这所学校的特殊性,不是一般的大学,而是为抗日造就干部,也可以说我们要办抗日大学。”这是东北大学校长张学良在东北大学秘书主任、代理校长周鲸文赴任之时交代的办学目标。
“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略者占领沈阳,东北大学校园惨遭日军严重破坏。“美丽幽静的校园变成了日本兵营,图书馆周围变成了马厩,学校被迫停课,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昭然若揭。”东北大学档案馆校史志编研室主任陈均语气沉重,指着校史馆展板上的一张图片向记者讲述:学校门口的校牌两旁,站立着持枪的日本士兵。图片的左上角写着“奉天东北大学现日本军临时兵舍”。
兵锋威胁之下,东北大学无奈搬离沈阳,踏上流亡办学之路。1931年9月26日,东北大学3000多名师生流亡到北平。10月,东北大学在北平复课。
从流亡到抗日战争胜利,东北大学师生先到北平,再辗转开封、西安,又南下四川三台。14年飘零,流亡办学的线路蜿蜒曲折,奋进不息的精神力量接续不断。1946年,东北大学迁回沈阳。
誓言与抗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东北大学的血液里始终流淌着红色基因。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有教师、学生、工人党员在校内从事革命活动。
“九一八”事变后,张希尧、宋黎、苗可秀等一批东北大学学生投笔从戎,参加武装斗争。“打回老家去”“读书不忘救国”的铿锵誓言,激荡着流亡路上每一个东北大学学子的心。
如今,在东北大学南湖校区“一二·九园”,一座伫立在花园中央的古铜色群雕吸引着人们的目光。驻足瞻仰,前仆后继的青年学子眼神坚定、高举校旗,手挽手、肩并肩,在大踏步游行。
1935年,日本在华北制造事端,国民党政府妥协退让,民族危机空前严重。12月9日,北平数千名学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起了声势浩大的“一二·九”运动,流亡到北平的东北大学,被推举为整个游行队伍的指挥学校。300多名东北大学师生顶着寒风、视死如归,高喊着“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口号,冲破军警的阻拦,英勇地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列,成为“一二·九”运动的主力军和先锋队。
诞生在“一二·九”运动中的抗战歌曲《五月的鲜花》流传至今,它的曲作者是时任东北大学音乐教师阎述诗。
…………
英雄不会被遗忘。从建校之初,东北大学师生中先后涌现出丛德滋、佟 彦博、苗可秀、王肃等近80位为中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繁荣而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烈士。
1926年,苗可秀考入东北大学读书,毕业后毅然组织斗争活动,用智慧与敌人抗争。1935年7月,苗可秀英勇就义,时年29岁。
2023年,东北大学迎来建校百年。师生自编自导自演校史剧《同行》,展现一代代东北大学师生爱国报国的赤诚情怀。
当年还是大四学生的冯文相在首演中饰演苗可秀。“革命先辈的英雄气概激励着我们青年一代肩负起民族复兴大任。”本科毕业后,冯文相在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职业技术学校支教一年,将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的种子播撒在祖国西南边陲,2024年回校攻读硕士研究生。
赓续与弘扬
在东北大学汉卿会堂的东南方,一尊“拓荒牛”雕像栩栩如生,身似钢筋铁骨,形如拓荒开路。
作为“共和国冶金人才的摇篮”,东北大学在冶金、信息、矿业、材料、机械、化学等学科领域,为新中国工业体系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涌现了许多动人故事。
106名学生主动申请“为国转系”,1954年毕业后奔向全国各地,这个光荣的集体被誉为“54煤”,“热血青年、献身矿业、刻苦学习、敬业报国”的“54煤”精神至今仍激励着万千学子;
1952年到之后30年间,45名学生奔赴可可托海,隐姓埋名,为祖国寻找急需稀有金属,铺就我国尖端工业的根基,熔铸成了“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国争光”的可可托海精神;
开设中国首批工业电气化自动化专业,研制出国内第一台模拟电子计算机;
…………
步入新时代,一批批优秀毕业生在各行各业施展才华,浓墨书写爱国奋斗的新篇章:白鹤滩水电站、川藏铁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神舟飞船、新一代战舰、核潜艇等一项项超级工程和大国重器,都留下了东北大学学生报国的印记。
建校百余年,“爱国”始终是东北大学育人的鲜亮底色。该校党委副书记张皓表示,学校着力凝练校史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爱国荣校“大思政课”品牌,通过一系列小切口、大纵深的具体举措,支撑学校形成强大思政引领力,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
“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给东北大学全体师生重要回信精神为指引,扛牢‘育人兴邦’使命,弘扬爱国主义光荣传统,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子把国家利益所在、人民幸福所需作为奋斗方向,在祖国大地上磨砺奋斗人生,为国家、为民族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东北大学党委书记郭海说。
《中国教育报》2025年07月21日 第04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