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和智能平台等数智技术深度嵌入教育场域,教师不仅要熟练运用智能平台,更要具备驾驭课堂、统摄价值的能力,实现从“技术使用者”到“教育主导者”的身份跃迁。这个过程,本质上是一种在复杂教育情境中保持判断力、设计力和育人能力的持续发展过程,也是教师主动回应教育现代化挑战、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对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且深远的意义。
适应力:掌握智能逻辑内核
智能协同场景不仅改变了教学的组织形态,也重塑了教师与教学之间的关系结构。教学设计被技术“部分替代”,教师则因技术复杂而产生“工具焦虑”等,都说明教师在技术逻辑与教育逻辑之间,难以有效实现身份定位。
适应力是教师面对智能复杂场景,推动“经验的重组与改造”过程,这依赖于对智能内在逻辑的深刻理解。具备适应力的教师,不仅能够与技术和解,更能主动学习、深刻理解技术的教育价值,最终从单纯的技术使用者成长为能够驾驭系统、灵活调动技术、赋能教学的“转化者”。如在实际教学中,针对智能平台推送的练习题虽精准但题型单一、语境缺失的问题,有经验的教师会深入分析平台判断学生知识漏洞的逻辑,结合课堂观察手动调整题目结构,增加情境化、开放性题型,将复杂系统转化为贴近学生实际的资源配置,把算法逻辑内化为教学决策的参考坐标,进而实现技术资源向有效教学转化。
引领力:把握教学主导权
智能技术的教育应用常以算法驱动的“最优路径”设计和数据支持的“精准推送”建构标准化流程,其技术刚性虽能提升效率,却潜藏着压缩教师决策空间的风险。实质上,教师专业能力的核心价值不应停留于技术操作层面,而应突破算法模型的线性局限,超越技术工具的功能边界,突破数据画像的静态认知,统筹知识建构与素养培育。
引领力体现为教师对教学节奏、课程设计与学生行为的整体把握,是区别于被动执行的根本标志。教师应在学科教学与课堂组织中主动设定目标、统筹流程、引导学生,善于洞察系统数据之外的学生真实需求、敏锐捕捉教学现场稍纵即逝的情绪变化和思维火花,并据此调整节奏、变换策略、引导生成。如在学习唐代诗人王维的《使至塞上》时,有学生被“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画面所震撼并发问:“古人身处荒漠,如何看待自己的命运?我们今天又该如何面对这个时代?”这一问题超出了原有的教学流程,却正是学生情感和思维自然生发的契机。教师可以从诗人出使边塞的背景出发,深入探讨个体在国家使命中的责任与担当,进而联系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种基于专业判断与现场感知的教学转向,既深化了学生对主题的理解,也推动其在情感与认知层面完成由文本解读向价值认同的跃升,展现出算法无法替代的教育智慧。
创造力:创新教学模式
智能教学平台的标准化设计和模块化模板确实提升了教学的便捷性和效率,但教育从来就不是一次工业化的复制。真正具有创造力的教师,往往善于突破技术预设的结构限制、创造性整合资源且能够高效运用技术开辟新的教学路径。
创造力体现为教师在教学内容与方式上的创新意识。面对智能工具提供的标准化模板和流程,教师应勇于打破结构束缚,基于学情进行教学创构,将技术转化为实现教育个性化、差异化的重要支撑。如在大学的思政课上,教师对平台中原本用于考勤的“签到”功能进行了别出心裁的改造:鼓励学生在签到时写下一句话,可以是此刻的心情、一句喜欢的短语,或是对课堂内容、热点事件的简短回应和评价。这一简单举动却让考勤从“冷数据”转化为“热交流”,从确认“你来了吗”转向关切“你在想什么”,为原本冰冷的签到流程注入了温度,也为学生提供了表达自我、连接课堂的机会。这种创造力体现在:一是教师结合学生的差异化需求,将平台资源转化为个性化教学的媒介;二是通过“超预设”的教学设计,推动学生从算法式接受转向问题导向的探究学习;三是将技术平台转化为激发教学创新的开放场域。
变革力:再造教育形态
教师的专业成长不应囿于教室内部,更应积极参与技术引发的教育结构性变革,成为制度创新的参与者和教育改革的共创者。教师的变革力,体现在他们在积极掌握技术的同时亦能重塑技术在教育中的角色并将技术引入真正服务于“人的教育”之中的综合性能力。
变革力是教师超越课堂、参与教育改革的系统性思维与行动能力。教师不仅是技术的适应者和使用者,也应成为课程改革的参与者、教学制度的建构者、未来教育的共同塑造者。拥有变革力的教师,需敢于跳出局部教学逻辑,积极参与课程标准制定、教研机制重构以及数字平台的本土化设计,并善于将对育人规律的深刻洞察转化为推动制度创新和技术改造的实践方案。如在教育强国建设的背景下,教师应善于将数智技术深度融入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实践,探索“智能+”赋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参与设计校内外资源整合机制,助力“小课堂”与“大课堂”有机衔接;在区域或学校层面建言献策,优化基于智能技术的教育评价改革、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切实强化教育对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支撑作用。
(孔军系北京联合大学高级经济师,孙妍系北京服装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中国教育报》2025年07月24日 第03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