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北京引导校企“三融合”,培养卓越工程人才

“在这里,我就是一名企业工程师”

发布时间:2025-07-25 作者:本报记者 施剑松 来源:中国教育报

  一部电梯上下,在三个楼层办公,来自不同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人员随时可以交流。窗外目力所及,国内一流集成电路研发企业群就在身边。当前,在位于亦庄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一个汇聚“政产学研用金”各界资源协同构建的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基地正在蓬勃生长。

  “在高等教育领域,深刻把握教育三大属性,就要推动高校升级为‘国家战略能力生成器’。”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主任李奕说,北京高等教育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堵点卡点、源源不断地培养国家战略所需人才的同时,还要打通“知识生产—人才培养—产业革新”链条,构建“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多主体协同”的新型创新生态和育人载体,支撑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

  聚焦关键核心领域实现校企“三融合”

  近年来,聚焦集成电路等关键核心领域,域内有8所高校入选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名单的北京,正大力推动高校与龙头企业深度合作,实现校企“三融合”,即物理空间深度融合、校企导师深度融合、培养过程与产业一线深度融合。

  在物理空间方面,北京支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微电子所等高校科研院所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集成电路高精尖创新中心,充分利用产业一线的先进研发平台资源,实现集成电路科研与产业的物理空间融合。

  在校企导师方面,资深技术专家作为产业指导教师,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实践创新、学生成果评价考核等培养环节,与校内导师形成校企双导师指导组,师生共同面向集成电路产业的实际问题,实现校内导师深入产业问题、企业导师深入人才培养。

  在培养过程方面,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应用为目标,从产业一线的具体需求中组织凝练研究生论文方向和研究课题,让学生在产业一线发现真问题,在创新一线研究真问题,在需求一线真解决问题。

  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工程专业学生陈扬是第一批经导师推荐到北京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基地学习的研究生。他的研究课题就是经开区一家企业芯片设计验证产线的实际问题。两年后,当他毕业的时候,这家企业芯片设计验证效率大幅提升。

  “相比在校学习,在这里我能接触更先进的生产线,也收获了看待各种问题的工程视角。”陈扬说,“在实验室里,我们追求的是最好的结果。但在产线上,最坏的结果往往同样意义重大,因为它关系到可靠性、工时、工效等要素。”

  构建全创新链聚力攻关新模式

  身处集成电路研发一线,中国科学院微电子所研究员董立松对“脱钩断链卡脖子”的感受最直接。“实验室进不去,先进生产线接触不到,技术更买不到。”他说,“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走国产替代和自主研发的路线。”

  入驻产教融合基地以来,董立松的学生先后有10人次驻场科研,运用国产工具开发先进工艺。3年里,团队和企业密切合作,联合完成了10个关键节点任务。

  在产教融合基地,围绕集成电路重大需求和关键共性问题,北京支持高校师生与企业技术总师团队组建联合攻关小组,实现双向“揭榜挂帅”。推动高校深度整合创新优势,加强基础理论到技术产业化突破的全流程研究,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链再造和价值链提升。

  北大、清华等高校科研人员和硕博研究生已深度融入集成电路设计、先进制造、关键装备材料零部件、先进封测等全产业链科研攻关与实践,协同打通“基础创新—原型验证—工程开发—量产转移”全创新链,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与卓越工程师培养同频共振。

  “在这里我常常忘了自己是一个学生,我觉得我就是企业的一名工程师,正在产线上做有用的事。”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学生陈龙说。

  构建人才培养科学综合评价体系

  目前,北京高校科研力量与北京集成电路产业深度融合,260余名研究生、50余名教师在集成电路产业一线开展科研实践,已通过“揭榜挂帅”方式达成合作课题74项,开展新技术研究47项,在新型逻辑、存储芯片和基于忆阻器的存算一体等“卡脖子”技术领域取得新突破。

  为支撑产教协同卓越工程人才培养,北京以评价为突破口,坚持分类、分事、分人评价,注重应用导向,以解决产业或工程实际问题为重点,突出重大项目、产品设计、标准、软件、专利等工程实践创新成果。在集成电路高精尖中心的“里程碑”考核中,引入集成电路相关行业标准和行业高水平专家,强调成果前沿性、创新性与应用性并重,重点考核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解决产业实际问题能力,突出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探索构建系统、全面、科学的综合评价体系。

  而为确保产教融合工作可持续发展,北京已于2022年发起北京屹唐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基金会并设立助学金,累计支持约500名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践,有效提升产教融合基地硕博研究生对产业的认同感。去年11月,北京成立了产教融合基地实体机构——北京奕摩集成电路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今年9月,一个面积达10万平方米的研学中心将在亦庄投入使用。

  李奕表示,北京将系统构建匹配产业需求的市域校企协同创新平台,统筹新型高精尖中心、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国家学院校外基地,在产业承载区建设“三位一体”市域校企协同创新平台,实现由要素性解决短缺问题向系统性解决体系问题的转变;协同学科专业优化调整与人才培养范式,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按照“空间—学科—平台—产业”进行一体化布局,统筹推进“招生—培养—就业”联动,引导高校建好建强国家战略和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学科专业,以分类发展引领人才自主培养。

《中国教育报》2025年07月25日 第02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