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在家校间发挥好“专业”角色

发布时间:2025-07-27 作者:王潇濛 来源:中国教育报

  教育之路,始于理解,行于化解,成于共建。从教十年,我经历了家校合作的三重进阶:在乡村初执教鞭时,学会理解问题家庭背后的生存困境;转战城区后,在质疑声中摸索化解矛盾的有效路径;最终以匠心搭建共育平台,实现家校关系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共建的转变。这段从青涩到成熟的成长历程,见证了我在家校协同育人道路上的探索与蜕变。

  乡野跋涉:

  在“泥泞”中播撒理解的种子

  参加工作之初,我在一所农村小学任教,那里超过半数的学生是留守儿童。在这些家庭中,最突出的结构性矛盾是父母教育的长期缺位,而隔代抚养普遍存在“重物质满足、轻情感沟通”的问题,当家庭无法提供情感支持时,孩子往往会通过极端行为寻求关注。我曾被家长指着鼻子骂,只因批评了周末翻墙入校盗窃办公室财物的学生;曾被七个醉汉围堵,起因是孩子和家长闹矛盾后离家出走未曾到校……这些经历让我思考:为何目标一致的家校关系,会如此充满戒备?

  只有透过家长的行为看到教育背后的困境,才能找到化解矛盾的答案。从社会层面看,教育领域的一些负面事件在新媒体时代被无限放大,引发公众对全体教师的信任危机,这种情绪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家长对教师的态度。从家庭层面看,部分家长因自身生活压力,将对孩子的教育焦虑转嫁到教师身上。从教师层面看,专业权威的弱化与沟通方式的不当易造成认知错位,难以传达正确的教育理念。

  激烈的情绪背后,折射的是人之常情。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以专业眼光洞察问题本质,透过孩子的叛逆行为看到其渴望被关注的心理,透过家长的指责看到其望子成龙的焦虑,真正实现共情后的引导。每一个问题家庭都需要我们用专业、耐心和爱心去解读,从容应对家长的指责,智慧化解家校矛盾。这种理解不是模糊是非界限,而是让我们在保持教育初心的同时,以更包容的心态面对教育过程中的种种挑战。

  城区前行:

  在“交锋”中搭建平衡的桥梁

  在安徽省宿州市第一小学执教的六年时光里,每一段与家长的“交锋”后来都成为我专业成长的养分。初来乍到时,有位家长拦下我质问:“你从哪儿调来的?教学水平行不行?”我直视着他的眼睛,字字铿锵:“请放心,我一定能把您的孩子教好!”这句话是对质疑的反驳、对家长的承诺,更是对自己的鞭策。与其陷入无休止的自证与内耗,甚至与家长争辩,不如学会以专业姿态向家长传递积极情绪与建设性意见,这是化解家校矛盾最有效的突破口。

  城区学校虽然条件好,但教师遭受的质疑往往更多。很多时候,一句正常的教学用语、一次恰当的轻微惩戒,都可能触动家长紧绷的神经,造成过度反应。作为专业教育教学工作者,我们不能将家长的质疑视为对我们个人的否定,而应当视作凝聚教育合力的契机,用理性分析替代本能的情感反应,把“辩解—攻击”的恶性循环转化为“共情—合作”的良性互动。当教师能够以这样的专业视角审视问题,在那些看似棘手的家校冲突中,往往能找到更智慧、更便捷的解决路径。

  教育的艺术,在于将每一个可能的对立面都转化为促进成长的助力器。我曾在早上5点、午夜12点都收到过家长的信息或电话,听他们诉说教育孩子时的无助与困惑。休息时被打扰固然心烦,但我从心灵深处理解他们。之所以在这样的时间段与老师沟通,往往是因为他们的焦虑情绪已经无法释放。因此,与家长交流时,我总是实事求是、热情相待,耐心帮助他们解决困惑。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在与家长的互动中不断积累经验、自我反思,以“仁爱之心”待人接物,从而提升教育教学能力,逐步成长为更加专业的教育工作者。

  匠心筑路:

  用智慧铺就沟通的坦途

  2021年9月,我接手三年级一个班做班主任。相处一段时间后,我发现他们“知书”但不“达理”,于是我在班级内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道德养成计划:每周进行一个主题教育,将学生的学习和日常表现以工作感悟的形式编发至班级群,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的真实表现。

  经过沟通,我发现很多家长并非不重视孩子的教育,而是没有关注到细节问题,没意识到孩子的哪些行为需要改进、提升。所以我对学生加强礼节教育,教导他们在外不可大声喧哗、到处奔跑、横冲直撞,别人说话时不可随便打断,要经常说“谢谢”,打招呼或告别时要看着对方的眼睛,等等。

  此外,我每周在班级群分享班级趣事,为家长指点迷津,在节假日策划家校活动。慢慢地,我们的家校关系逐渐融洽,我们以“圆桌会议”为桥梁,共话家庭教育理念的微光;我们走进规划馆的时光长廊,触摸城市与学校发展的脉络;我们邀请家长执粉笔站讲台,在角色互换中读懂教育的温度……假期里,12位家长在我的建议下成立读书创作小组,每天交流孩子的阅读和创作情况;孩子们自发制定了每学期读完一本书的目标,从《我亲爱的甜橙树》《青铜葵花》到《城南旧事》,孩子们愈发热爱读书,家长们也更加满意。学生努力,家长配合,这让我倍感幸福。

  教育是一门需要付出耐心和热情的工作,真心付出就能得到每一个孩子的爱,耐心对待就能得到绝大部分家长的尊重,热情投入就能得到更大的专业提升。此外,我们还应运用专业知识和教育智慧,分析教育教学中可能存在的矛盾点,制定个性化的沟通策略,基于专业判断、主动作为,将潜在冲突化解在萌芽阶段,实现家校协同育人的效能最大化。

  (作者单位:安徽省宿州市第一小学)

《中国教育报》2025年07月27日 第03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