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把学习引向更深处

发布时间:2025-07-27 作者:高振荣 来源:中国教育报

  “深度学习”意味着“以高度的参与和高度的能量为特征的有意义学习经验的创造”。那么,教师如何在课堂上设计和组织“深度学习”呢?

  创设一个“学习场”。这个“学习场”就是富有挑战性的真实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理解与应用抽象知识。学生可以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进行“新知”构建,在探究质疑中逐渐形成批判性、思辨性、创造性思维,在回到问题、深入问题、创生问题、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思维不断深化、深入、明晰。

  建立一个“共同体”。“共同体”就是活跃的深度学习小组,教师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特质后,按照“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合理搭配,力争实现组内成员性格互补、知识互补、能力互补。教师则将学习内容统整在一个任务情境中,开展协作式问题解决学习活动。其中,教师是学习的“指导员”,变“满堂灌”为“精准滴灌”,引导学生突破重难点,由点及面串起整个知识体系,形成富有个性的见解。

  充当一个“脚手架”。“脚手架”指的是教师的适当支援,包括提出适当问题、提供相关例子等,保持足够的挑战性,让学生有机会跳跃到“最近发展区”,维持学生参与热情。当然,教师最终要尝试撤出“脚手架”,由学生独立探索。在课堂中,教师要走下讲台来到学生身边,在倾听的基础上追问、串联、反刍、适当指导,保障学习活动不断走向深入,让学生学习在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之后,再经历“柳暗花明又一村”。

  搭建一个“赏学台”。在课堂中,很多教师忽略了评学的后续跟进,即使设置了评价、分享环节,也往往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教师可以通过“欣赏听”“个性说”“更好做”三个互评行动搭建“赏学台”,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炼学习成果,学会欣赏借鉴,促进反思提升,拓展思维境界,实现对自己原有知识体系的再构与思维超越。

  (作者单位:山东省嘉祥县卧龙山街道李楼小学)

《中国教育报》2025年07月27日 第03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