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有师如此,何其有幸

发布时间:2025-07-27 作者:高闰青 来源:中国教育报

  4月7日早晨,我收到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98岁高龄的胡德海先生发来的信息,分享他最近撰写的一篇两万多字的文章。读完后,我的敬佩与自豪之感再次升腾。20年来先生对我的培养、教诲与鼓励历历在目,他多年笔耕不辍、老骥伏枥的大师风范还在不断激励我奋进。

  做研究功夫在“诗”外

  2005年9月,在命运的眷顾下,我成为胡先生门下的一名博士生。开学那天,先生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并给了我一张书单,要求我近期把这些书认真读完。上面列的十几本书有教育类的,还有不少是文史哲类书籍。我不由发怵,暗暗思忖:我读的是教育学博士,能把教育类书籍读好、顺利完成博士论文就不错了,哪有时间和精力认真读这么多书!

  先生似乎察觉出了我的困惑,缓缓讲了两句诗,一句是“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意指学习教育学,需要跳出教育学来看教育学,才能学得更扎实、更透彻,才能把教育理论研究得更全面、更客观、更深入。另一句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指导我要学会“借力”,不光要借教育界的大师和名作之力,还要善借其他相关学科的优秀学术成果之力为己所用,更好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胡先生的话令我茅塞顿开,我更深刻地认识到,读书是学好专业、做实研究的有效渠道。

  培养学生是教师的本分

  读博士需要完成一定量的科研任务,一个学期结束后,我写了第一篇文章,依照其他博士生的做法署上先生名字,诚惶诚恐地请他指正。一个星期后,先生找我谈话,路上我一直忐忑不安,生怕文章写得不好被先生批评。没想到,先生非常温和地将他修改过的文章拿给我,看见密密麻麻的修改痕迹,我在惭愧之余颇为感动。但令我不解的是,先生把自己第一作者的署名给划掉了。

  看出了我的疑惑,他笑着说:“写得不错,但还需下功夫修改,你再好好斟酌一下。另外,以后写文章不要署我的名字。培养学生是老师的本分,我帮你修改文章、指导你写论文,都是作为导师应该做的,这是我的工作。”

  求学中,我对先生的高尚品格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生活中,他为人真诚谦和,做事踏实严谨;在工作中,他恪守本心,兼顾事实规律与人情关怀;在治学中,他更是坚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严谨务实。先生的学术涵养,正是其人格精神的自然流露。

  读书是最好的精神追求

  博士毕业前几天,胡先生送我几个沉甸甸的纸箱,并语重心长地叮嘱我:“这里面装的都是我多年来的藏书,现在我年龄大了,把它们送给你。以后无论做什么工作,别放弃自己的专业,专业是教师的立身之本;无论遇到何种境遇,都不要忘记读书。读书是最好的精神追求,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就是能读书的人。”

  一席话,几箱书,既是先生赠予我的毕业纪念,也是一份弥足珍贵的人生礼物。毕业17年来,先生的谆谆教诲言犹在耳,我从未忘记,并将其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多年来,无论在什么岗位上工作,我都没有放弃自己的专业,坚持学术研究,坚守着神圣讲台,守望着教育的发展。无论工作多么紧张,无论人生境遇如何,我都没有忘记读书,并把读书变成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命的存在状态。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

  毕业后每次拜访胡先生,他都会跟我讲他正在读的书、写的文章、要出版的书稿,以及自己的学术规划。每次聆听他的教诲,我都感佩不已:一位老人能够坚持不懈地做研究,写出这么丰富而又深邃的理论,完成如此大篇幅的文章,需要多少精力、激情与能量?

  出于关心,我曾委婉地劝道:“胡老师,岁月不饶人,您年纪大了,要注意身体,读书时间不宜太长。”他笑了笑说:“我现在读书时间不长,每天也就五六个小时吧。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不能懈怠。”这句话犹如一座灯塔,提醒我学习是一种终身的追求和责任。无论我们身处何地、年龄多大,都不能放弃学习,要把学习变成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不竭动力。

  (作者系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

《中国教育报》2025年07月27日 第03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