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中船集团将课堂延伸到试验场地一线

国之重器为教具 工程一线做考场

发布时间:2025-08-02 作者:记者 张欣 来源:中国教育报

  本报讯(记者 张欣)“得知卓越工程师学院的招生消息,通过与导师交流,我发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理念和自己的期待完全一致,于是我毫不犹豫地报名成为学院的首届研究生。”近日,说起自己入学时的选择,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2025届毕业生刘子豪说。

  联合培养的第一年,刘子豪的校内导师周富霖便时常带着他同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船集团)企业导师李梅、中船集团某研究所人力资源处处长周军盈交流讨论,汇报研一学年的学习和科研进展。2022年底,上海交大水声工程课题组与该研究所共同申报的国家级基金项目获批,自此,水下目标特性研究成为刘子豪的硕士研究方向。

  第二年,刘子豪正式入企实践。“在校企联合培养期间,我前往多地参与外场试验,我的理论基础、技术底蕴和工程师素养也在实践中得以提高。”刘子豪回忆,联培期间,每当他在试验中遇到材料选择、防水工艺难题时,便会向李梅寻求指导。在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的指导下,2024年,刘子豪在《中国舰船研究》上发表研究成果,设计出一种增强目标强度的装置,并获发明专利。

  刘子豪的学习成长经历不是个案。近年来,中船集团与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高校广泛开展合作,自2022年起,每年在联合培养高校开展校企导师实践项目对接活动20余场,共同制定学生培养计划,组建导师团队。

  截至目前,中船集团企业导师均由承担国家重大项目的集团高级技术专家、重大工程型号总师、副总师、项目负责人等高层次人才担任,深度参与学生培养方案制定、课题遴选、实践指导、论文把关等关键环节。在企业导师指导下,首届入企工程硕士117人已产生多项专利报告等各类成果。

  中船集团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民船设计所所长刘阳是导师团队的一员。他的学生张劭伟是西北工业大学电气专业的研究生。

  “理论要联系实际。”在刘阳看来,技术中心作为船厂设计部门,非常注重可操作性和工程性。于是,他为张劭伟规划了培养路线,前两三个月主要熟悉企业工作环境,在电气专业室了解船舶电气设计基本流程,提供专业技能培训,引导张劭伟思考学校所学与船舶电气设计的结合点。张劭伟熟悉业务后,再经师生共同研判,结合企业需求与张劭伟的研究方向,确定课题为“新型燃料电池在超大型集装箱船上的应用研究”,以项目为依托开展研究。

  “单位对课题审核有着完整严格的流程,公司组织对带教课题进行专项评议,并组织带教老师集中讨论交流。”刘阳表示,此外,公司还建立了月报机制落实校企导师定期沟通交流,定期召开导师座谈会听取意见建议等,完善导师教学支撑体系。

  “发挥企业导师熟工程、善实践的特长,融合‘教学、科研、实践’三位一体,将工程技术攻关拆解为学生课题,研究生参与团队研制的关键产品直接应用于重大型号。”中船集团中国舰船研究院副院长于雷表示,34家培养单位遴选大量企业工程一线科研项目用于培养工作。为实现重大工程与人才培养深度耦合,企业导师主导开发80门专业实践课程,将课堂延伸至工程一线,破解工程教育顽疾,真正实现“把论文写在万里海疆”。

  工程即课题、一线即战场。以国之重器为教具,以工程难题为考题,在重大工程等任务中,中船集团导师团队将课堂延伸到试验场地一线,不断续写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新篇章。

《中国教育报》2025年08月02日 第01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