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个性化、学情精准诊断、虚拟现实技术重构教学场景等方面大显身手,但也暴露出数据依赖导致思维惰性、算法推荐固化认知路径、人机交互削弱情感联结等弊端,引发育人目标导向差异、思维培养模式单一、情感教育与价值观塑造弱化、人的培养异化程度加深等问题。工具理性与育人本质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中小学迫切需要变革育人方式。
1
回归育人本质
锚定改革坐标
马克思针对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异化问题,提出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一切教育活动的开展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这就是教育的育人本质。随着智能革命的深入发展和推进,人类从劳动中解放出来的过程,必然是伴随着人性的真正觉醒和“个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当人工智能技术迭代人类知识处理能力的同时,判断力、审美力、创造力、想象力等思维能力的发展应逐渐成为育人目标的核心要素。
以育人本质为价值锚点,以思维发展为核心纽带,育人目标、教学方式与评价体系的协同发展构成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动力。只有回归人的发展本质、回归教育规律,追求教育公平,以培养“完整的人”为目标,创新优化教学方式、科学构建评价体系,形成相互支撑、动态调适的有机整体,才能实现教育生态的系统性变革,实现从逻辑思维、复制思维向系统思维、创造思维的培养模式转变,为培养具备复杂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2
聚焦思维培育
重塑育人目标
人工智能时代的中小学育人方式变革,要以高阶思维发展为核心重构育人目标,将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计算思维、跨学科思维、人文关怀等纳入人才培养框架。
从知识层面看,要着重帮助学生完成从记忆存储到概念网络建构的转变,打破学科界限,整合知识与技能,融合多学科知识与方法,从多学科视角看待问题、理解现象。引导学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进行整合完善,加强学生知识的系统性、全面性,提升知识的迁移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能力层面看,要积极锻炼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打破被动接受标准答案的思维定式,不盲目接受既有结论,积极对信息、观点、论证进行客观分析、评估、质疑,通过理性思考形成自己的判断,实现从技能训练到思维建模的跃迁。
从价值层面看,要注意以想象力、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为抓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坚守人文精神和价值创造。鼓励学生突破传统思维模式束缚,提出新颖独特的想法和解决方案,创造出有价值的成果。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培育学生责任感、同理心、社会关怀和技术价值理性,确保学生在技术浪潮中保持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关怀,完成从规范内化到伦理思辨的转化。
3
创新教学模式
激活思维发展
创新教学模式是激活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引擎。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不仅仅关涉学生的知识获得,还牵涉教师素养建设和教育生态涵养。
在学生维度,要实现从“知识接收”到“思维生长”的模式转变。一是以问题为导向,激发探究欲望。以项目式学习为载体,关联学科前沿、社会热点或生活场景等情境,鼓励多元解法、预留不确定性空间,通过真实问题情境的浸润帮助学生建立认知锚点,以问题阶梯的分层设计为抓手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二是思维工具赋能,可视化思考过程。认真编写导学案,落实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学生用概念地图、流程图等展示思考过程,并能在面对障碍时调整策略进行反思,形成“计划、执行、监控、调整”的元认知循环,为思维成长提供可视化路径。三是跨学科融合,突破思维边界。通过跨界阅读、设计主题式跨学科课程、校本特色课程等形式,帮助学生建立纵向上深挖学科背景知识、理论和研究方法,横向上主动关联相关学科基础框架的“T型知识结构”,在问题感知、知识检索、方案建构、实践验证、反思迭代的过程中,实现思维立体链接和拓展。
在教师维度,要实现从“知识传授者”到“思维引导者”的身份转变。着力帮助教师构建“学科素养+思维科学+技术应用”的三维能力结构,突破传统知识传授的局限。首先,深化知识理解,提升学科素养。教师要跳出“教材内容搬运”的表层操作,深入理解学科的核心思想、研究方法和逻辑根基,掌握学科的特有认知方式。其次,深入学习思维科学,做好思维引导。思维科学涵盖认知规律、思维类型、培养策略等多方面内容,教师要通过深入研习思维科学,精准把握学生认知规律,设计符合思维发展逻辑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完成知识建构,培养学生突破定式、独立思考的能力。再次,强化技术应用能力,创新教学手段。教师要对新技术和学科前沿动态保持敏感,在教学场景和学情分析中引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工具,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及时进行教学策略调整。同时,利用人工智能辅助工具,打破时空限制开展互动教学,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建议,引导学生自主规划学习路径,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在教育生态维度,要构建创新型人才思维培养体系。创新型人才的思维培养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大教育主体突破边界、协同共振,形成“理念共识、资源共享、责任共担”的立体化教育生态。首先,家庭要树立“过程重于结果”的教育理念,创设自由探索、突破常规思维的家庭氛围;通过讨论和创新发明活动,激发孩子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和创新表达能力;注重资源链接,发掘博物馆、科技馆等社会资源蕴含的丰富知识和创新元素,拓宽孩子认知边界。其次,学校要打造充满科技感和创新性的学习环境,升级智能教学空间,开设跨学科创新实验室,培养学生工程思维、算法设计和逻辑思维等;建设创新型学校文化,增设沉浸式科技艺术装置,将学校打造成“处处有科技、时时可创新”的思维训练场。再次,社会要充分发挥创新思维实践转化场域的作用,企业和产业界要共享实验室等物理空间,为创新思维提供落地载体;广泛开展科普活动、创新大赛等,鼓励公众参与创新实践,形成“试错包容、多元协作”的社会文化;加快公共资源整合,科技馆、科研院所定期举办科普开放日、创新工作坊,传递“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价值观。
4
构建多元评价
护航协同发展
教育评价是育人的关键一环。人工智能时代,中小学更需以评价方式改革为牵引,以技术赋能推进评价方式改革,构建起多元协同的评价体系。
评价主体多元化。在发挥人工智能数据采集和分析功能的基础上,建构多元主体协同考核体系。教师通过课堂观察、项目作业、师生对话等承担学习过程引导者和综合评价者的角色;学生通过小组互评、学习档案袋等发挥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主体的作用;家长和社会企业组织等通过家庭活动、社会实践等方式实现实践评价者的作用。
评价过程多元化。突破传统结果导向的评价模式,聚焦思维动态形成路径,以数据分析为依托可视化呈现认知动态发展路径,提升评估的客观性和精准性。以问题解决策略的有效性、遇错时的策略切换能力为抓手,进行问题解决策略评估。从新旧知识的链接轨迹和思维矛盾点修正过程,进行认知能力评估。
评价维度多元化。围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建构多维度思维评价指标体系。在认知维度,注重考查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评估学生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设计解决方案并付诸实践的全过程能力。在情感维度,注重考查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主动性、抗挫折力和协作精神,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与他人沟通、协调、合作的能力。
形成以评促学的闭环机制。实时将评价结果反馈到教育教学全链条,基于反馈结果制定改进计划,在实践中调整学习或教学行为;根据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优化评价指标和方式,使其更贴合实际需求和发展目标;根据学生学习改进效果和社会人才需求变化,调整课程评价标准;形成“目标设定—教学实施—评价反馈—目标优化”的良性循环体系。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行政管理局教育处处长、正高级教师)
《中国教育报》2025年08月02日 第04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