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青年说

发布时间:2025-08-04 来源:中国教育报

郭毅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新闻回放

  盲盒的火爆、乐高乐园的开业、潮玩文化的流行……“童趣消费”正以多元姿态进入大众视野,并不断拓展边界,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共同“玩”出消费新热力。

  主持人语

  “童趣消费”背后是成年人借童年符号对现实情感缺失的弥补、对复杂人际的逃离,以及对自我真实情绪的再确认。但需要看到的是,“童趣消费”有可能异化为另类攀比和经济负担,必须对其理性引导。本期“青年说”的三篇作品,看到了“童趣消费”的正反两面,值得一读。

  “童趣消费”反映年轻人心理诉求

  高昕怡

  看似小孩子的玩具世界,正在成为年轻人消费的新大陆。从各大主题乐园化身年轻人的“快乐老家”,再到前不久潮玩产品的一盒难求,“童趣经济”在新理念与新技术的赋能下掀起了跨品类热潮,吸引大量年轻人踏足“童趣消费”领域。作为一种流行趋势,“童趣消费”亦反映出年轻人潜在的心理诉求。

  “童趣消费”往往有怀旧色彩,能够引发消费者对童年的回忆。如今,面对快节奏生活所带来的压力,“童趣消费”可以为年轻人提供一个短暂的避风港,去重温人生中曾经充满安全感的时光,从而让内心恢复活力。

  当然,并非所有人的童年都充满纯粹的快乐。对于一些人来说,“童趣消费”意味着情感疗愈,能对留有遗憾的成长经历进行弥补与重塑,给予自己曾经渴望却并未充分获得的关爱、理解与接纳,进而重新养育自己的“内在小孩”。

  与此同时,在社交媒体与名人效应的双重影响下,一些年轻人成为个性十足的潮流追随者,有的甚至凭借自己的实力与热情,在“圈子”内不断深耕,把爱好变成了“饭碗”,从而获得归属感与认同感。

  然而,当童趣产品成为一种“社交货币”,也容易引发年轻人的从众心理,致其盲目跟风。年轻人的消费理念持续受到市场形塑,有人购入潮玩产品是为了彰显自己的前卫审美,有人渴望获得“潮玩玩家”身份,有人则是看重其增值潜力。然而,“天价拍卖”风波过后,一些产品的二手市场价格遭遇“跳水”,令此前高价购入者大呼“血亏”。因此,年轻人在“童趣消费”前,应仔细辨别这一行为是源自内心的喜爱,还是外界强加的欲望。

  (作者系重庆大学新闻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

  正向引导“童趣消费”热

  李仪玮

  盲盒、潮玩、主题乐园等,正以“童趣”为名,席卷当下年轻人的消费生活。但与此同时,盲目追逐、过度消费、非理性攀比等问题也随之而来。

  部分潮玩商家通过制造稀缺感、设置隐藏款概率,放大“拆盲盒”的刺激机制,让消费者在“抽中惊喜”与“错失焦虑”中反复沉沦,甚至发生成瘾性消费。值得反思的还有,当潮玩成为社交圈层的“门票”、成为个人身份的“标签”,消费行为就不仅仅是情绪满足,而是被外部认同机制操控的结果。这无形中可能加剧消费焦虑,甚至演变为情绪绑架。

  “童趣消费”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甚至文化表达,本身没有问题,但其健康长远发展需要正向引导。理性对待“童趣消费”,关键在于驱散认知的迷雾。对消费者而言,应清醒识别情绪价值与物质价值的边界,避免陷入从众心理和标签化消费。对商家而言,应平衡营收目标与社会责任,摒弃操纵心理、过度营销的策略,回归产品设计本身。对网络平台而言,应完善内容审核与推荐机制,对虚假宣传和恶意引流行为加强干预,减少信息干扰。此外,媒体也应及时普及科学消费理念,帮助青年建立理性判断能力。

  消费不仅仅是推动经济的引擎,更反映出社会文化心理的风向。面对情绪驱动型消费的上升趋势,需要前瞻性的引导,在情绪价值和商业逻辑之间找到平衡点,让“童趣消费”成为青年生活的调味品,而非经济负担。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

  提供更好的“童趣消费”体验

  段小涵

  “童趣经济”的走红固然令人欣喜,但现象背后的心理成因及产业的良性发展,值得深思。

  有调查显示,年轻群体正在将情绪调节视为生活的刚需,消费行为有从“功能满足”转向“情绪共振”的倾向。搭建乐高积木、收集毛绒玩具等“童趣”体验,提供了低门槛、即时性的解压通道,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年轻人对于秩序、陪伴、归属等方面的心理诉求。

  “童趣”产品固然蕴含商机、催生新业态,但更应该加强引导,促进其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为年轻人提供更好的消费体验。营造良好的产业环境是关键,政府可通过设立扶持基金、建设产业园等举措,鼓励原创内容和IP孵化,鼓励创作者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自然科学中汲取灵感,让“童趣”产品承载更多的文化内涵,回应年轻人的心理诉求。

  合理科学的营销方法,能够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而过度营销则可能适得其反。例如,刻意制造一些产品的“天价拍卖”,很可能引起消费者的反感甚至排斥情绪。相关企业应把重心放在产品质量、服务水平及品牌内涵的提升上,增强消费者的黏性和价值认同。

  随着“童趣经济”的快速发展,相关的行业标准和监管机制也要跟上,要更多考虑未成年人保护的相关因素。消费者的审美取向对“童趣”产品有重要的影响。当“童趣消费”热潮来袭,媒体应加强对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的审美教育与文化引导,让传递积极向上价值观的“童趣”产品始终占据市场的主流。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

《中国教育报》2025年08月04日 第02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