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来自校园的师生球员超五成,敢闯敢拼吸引众多目光——

“苏超”为校园足球带来哪些启示

发布时间:2025-08-04 作者:本报记者 焦以璇 王琼 来源:中国教育报

 

东台市三仓中学学生球员在比赛现场。学校供图

  对阵扬州队的比赛中,苏州队队员寇程创造了开赛以来的最快进球纪录;联赛射手榜上,宿迁队锋线主力高驰名列第二……近期,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以下简称“苏超”)火爆“出圈”,赛场上敢闯敢拼的青春身影吸引了众多目光。

  2025年“苏超”共有516名参赛球员,有275人来自教育系统,占比53.3%,其中在籍在读学生球员达217名、教职工58名。他们的亮眼表现,为当前发展好校园足球带来何种启示?

  启示一:

  打造特色体教融合路径

  盐城队门将严子航屡次扑救成功,成为球队坚固防线。自“苏超”开赛以来,严子航所在的东台市三仓中学已为盐城队输送了18名学生队员。

  “‘苏超’已成为江苏省校园足球发展的重要成果展示平台。”北京体育大学教授李春满表示,江苏校园足球体教融合特色鲜明,已形成多层次、系统化的发展体系,探索出多样化的融合路径。

  盐城市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东台安贝斯足球俱乐部以东台市第二实验小学为基地,构建了完整的四级梯队,试点“文化学习+专业训练”的“学训一体”模式。南京雨花台区则创新打造“体教融合+职业俱乐部”模式,与南京大学、南京城市足球俱乐部签订三方协议,共同提升球员竞技水平。南通等地则采取“市队校办”模式,集中选拔区域内优秀苗子至特定学校,聘请专业教练进行集中培养。

  “这些举措推动了专业足球队与优质教育资源深度融合,促进了校园足球的普及与足球精英人才培养。”李春满说。

  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教授蔡向阳建议,要加强学校与社会机构的合作,共同推动校园足球的发展。同时,还可以鼓励学校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足球校本课程,提高学生参与兴趣。

  记者注意到,近期,盐城、常州等地陆续发布了足球改革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对校园足球发展作出专门部署。盐城提出深化校园足球教学改革,探索将足球运动纳入体育中考选考项目;常州将筹备组建市足球运动管理中心,计划创建150所以上国家级足球特色学校。

  启示二:

  激活校园足球育人功能

  “‘苏超’队员中,有18人是从大兴中心小学走出,他们的特点是‘很拼’,无论面对多强的对手都能一‘拼’到底。”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大兴中心小学足球运动负责人郭堂清介绍,最近关注和参与足球运动的孩子日益增多。

  在李春满看来,校园足球不可能把每个人都培养成职业运动员,更重要的是作为学校教育和学校体育的突破口,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础性工程。

  事实上,《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中,发挥足球育人功能被放在改革推进校园足球发展的首位。

  “小足球、大教育”的理念已融入江苏不少学校的人才培养实践中。部分学校将校园足球纳入阳光体育的每一个环节,全员普及足球技能,形成了浓厚的学校足球文化氛围;还有一些学校构建起以校园足球为纽带,融合学科教学、艺术教育、科技创新的立体化育人体系。

  “校园足球蕴含着丰富的育人元素,需要教师在提高认识、传授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规则意识和坚韧品质,这些素质和品格会让学生受益终身。”蔡向阳说。

  大兴中心小学已经从校园足球的普及中尝到了甜头。郭堂清介绍,大兴中心小学连续两年在宿豫区小学体质健康抽测中获得综合得分第一名,学生近视率从6年前的43.01%降至如今的6.74%。

  启示三:

  畅通人才多元成长通道

  “高中毕业后,我想进入河海大学深造,同时保持训练,争取兼顾学业与职业足球梦想。”严子航说。

  “12岁退役”现象一度是困扰国内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的一大难题。“12岁左右正是小升初的年纪,过去很多学生会因学业压力增大而选择退出。”李春满介绍,近年来,国家积极推进“一条龙”培养机制,布局“631”体系,即按照6∶3∶1比例对小学、初中和高中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数量进行布局,目的是建立小初高衔接的人才升学通道,确保每个学段都“不掉队”。

  如今,盐城打通了小学、初中、高中的升学通道;从大兴中心小学走出的足球队,能“整建制”地升入宿豫区豫新初级中学和宿迁市宿豫高级中学……“这种贯通培养,对于足球人才的发展尤为重要。”郭堂清说。

  三仓中学足球部负责人何新艺期待足球特长生拥有多元路径:既可以踢职业比赛,也可以进入高校学习;即使以后踢不了比赛,也可以从事足球管理类的工作,或者回到校园担任体育教师,反哺基层足球教育。

  去年3月,足球运动成为2024年大学本科新增专业,目前河海大学等41所高校开设该专业。

  “足球运动专业的设立改变了传统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蔡向阳认为,当前足球运动专业与传统的运动训练专业在专业设置和培养方向上区分度不足,下一步要明确足球运动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核心课程,以形成差异化、特色化的人才培养路径。

  李春满建议,未来要进一步探索“3+4”贯通式培养模式,即在中学或者体校3年学习后经考试合格转入体育院校开展本科阶段学习,并促进培养途径衔接贯通,构建校园足球人才成长的“立交桥”。

《中国教育报》2025年08月04日 第01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