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灵魂,聚焦新时代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着力形成逻辑自洽、特色鲜明的自主知识体系,持续推动原创教材、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有机贯通,以高质量知识教育服务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习近平总书记在近期出版的《求是》杂志发表重要文章《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强调:“以党的创新理论引领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构建以各学科标识性概念、原创性理论为主干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并运用和落实到教学实践中。”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核心要义和实践路径,不仅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更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话语权的战略举措。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为根本指引,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灵魂,聚焦新时代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着力形成逻辑自洽、特色鲜明的自主知识体系,持续推动原创教材、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有机贯通,以高质量知识教育服务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1
以党的创新理论引领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创新
党的创新理论是中国实践、中国经验、中国道路的理论表达,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创造性成果,为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提供了科学思想指引。
以党的创新理论引领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创新。以党的创新理论引领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创新,就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蕴含的真理伟力,集中凝练为知识生产的思想源泉和符号载体。党的创新理论为知识创新提供思想母体,驱动哲学社会科学从术语移植转向范式创造,以中国问题为中心,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回应时代之问的认知工具,最终指向兼具中国特质和全球贡献的文明话语体系构建。
以党的创新理论引领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核心是用中国道理总结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思想结晶,是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的实质内容和价值内核,奠定了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本体论根基。党的创新理论聚焦世界百年变局和民族复兴全局,紧扣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为“试金石”,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持续通过历史验证、实践验证和人民验证。
以党的创新理论引领哲学社会科学方法创新。党的创新理论为哲学社会科学方法创新提供了指引,深刻体现于世界观定向和方法论革新的辩证统一。“六个必须坚持”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了对唯物史观的时代升华。要将“改变世界”的马克思主义实践品格,转化为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方法论自觉,使学术研究既立足中国大地解决真问题,又以文明互鉴的胸怀创新人类知识图景。
2
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多维向度
系统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要以主体向度破解“根基从何而来”的时代命题,以规范向度响应“为谁发展”的根本宗旨,以发展向度探索“向何处突破”的实践路径,三者辩证统一,共同构筑起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科学回答。
文明基因内生性与融通性的主体向度。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构建的主体向度,深刻体现为文明基因内生性与文明互鉴融通性的辩证统一。一方面,内生性深植于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文化母体,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等思想精髓,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创造性激活,构成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价值内核和话语原型,并通过“两个结合”推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自主性、原创性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融通性,彰显于“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文明气度,在巩固和高扬文化主体性的前提下,辩证统合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世界哲学社会科学精华三大资源,实现传统基因与现代知识体系的创造性对接,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构建提供了重要路径。
价值立场人民性与实践性的规范向度。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构建的规范向度,是以“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为价值根基。一方面,人民性体现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坐标和知识生产逻辑,要求知识体系要始终立足人民立场、回应人民关切、服务人民福祉,始终以“为人民做学问”为根本导向,通过聚焦共同富裕、平安中国、健康中国等关系民生福祉的重大实践,将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转化为理论创新的源头活水。另一方面,实践性聚焦问题导向的知识生成与检验机制的辩证统一,自主知识体系“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挖掘真问题、提炼新理论,确保知识体系始终紧扣“时代问题纽扣”。
理论创新自主性与贡献性的发展向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这一重要论述,深刻体现了理论创新自主性与文明贡献全球性的辩证统一。一方面,自主性作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前提,核心要旨在本体性根基与原创性特质的共生共融,通过牢牢掌握概念定义权、问题设置权和标准制定权,实现对西方学术范式的历史性超越。另一方面,贡献性作为自主知识体系文明范式革新与全球知识秩序重塑的历史自觉,既要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提炼伟大成就的成功之道,又要通过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原创概念提供全球治理新方案,最终使“中国之理”在回应“世界之问”中验证真理性,昭示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时代贡献。
3
全面推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融入教学实践
全面推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融入教学实践,亟需课程体系重构、原创性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能力提升协同发力,系统推进理论生产、知识传递、价值塑造的完整育人链条建设。
探索课程体系重构。一方面,打造凸显中国理论主干的课程结构,设置以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华文明通论、当代中国与中国道路等为核心的课程群。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全球治理等重大命题,设计并建设一批融合多学科视角、体现中国理论整体解释力的跨学科核心课程。另一方面,推广基于中国真实场景、聚焦时代问题的案例教学、项目式学习和情境模拟,引导学生运用中国理论、中国话语分析国情、解读政策,实现从“知道”到“悟道”的跃升。围绕发展奇迹、治理经验、文化精髓等,研发具有学理深度、时代气息、国际视野的案例库,为学生提供可感知、可思辨、可践行的学习素材。
加强原创性教材建设。一方面,系统梳理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成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和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蕴含的学理哲理,凝练标识性概念、原创性理论,将深邃学理转化为符合认知规律的育人话语。另一方面,聚焦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超越对西方理论框架的修补依赖,着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等中层知识框架和方法论体系,并以此为筋骨,有机融入中国问题意识和解决方案。依据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理论创新突破和实践前沿进展,对教材内容进行周期性、常态化评估阐释和动态修订。
推动师资队伍能力提升。一方面,深化自主知识体系价值内化,将知识体系核心内容纳入教师培训、骨干研修,引导高校教师深刻理解自主知识体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提升其政治自觉和理论自信。设立专题研学和实践锻炼项目,在躬行践履中提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理解和阐释能力。另一方面,强化科研反哺教学,持续健全科研优势向教学资源的转化机制,形成教研深度互嵌的新型发展模式。围绕自主知识体系的核心课程、重点难点,组织跨校跨学科的集体备课和深度研讨,推动重点成果通过示范课程、工作坊等辐射引领全国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作者系天津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师范大学基地主任)
《中国教育报》2025年08月07日 第03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