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发布时间:2025-08-07 作者:郗芊蕊 闫杰 来源:中国教育报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上半年在云南考察时强调,引导各族群众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认同对增进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在2014年9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曾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立足新时代,唯有厚植家国一体的思想意识,熔铸同心同向的价值共识,培育文化根脉的认同沃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才能使各族中华儿女更加同心同德、休戚与共。

  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纽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在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中,各民族以血脉为纽带、以文化为桥梁,共同绘就了多元一体的壮美画卷。各民族以英勇的气概携手开拓万里山河,并肩铸就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历史风雨中筑牢“大一统”的根基;合力创造璀璨文明,以“和合共生”的胸怀凝聚起跨越时空的民族力量。在长达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上,中华民族历经风雨洗礼、沧桑变迁,逐步孕育并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精神牢牢根植于中华文化,深化了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集体记忆,增强了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岁月中凝聚力量、砥砺前行的精神支柱。新时代新征程,文化认同作为深层次的精神纽带,既能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内生动力,又能在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重要的屏障作用。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交融能激发文化活力,但也容易稀释本土文化特色,引发“文化失根”的焦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增进中华文化认同。”面对西方文化霸权,要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中华文化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记忆和智慧结晶。从古老的诗词歌赋中,我们能感受到古人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深刻思考和细腻情感;从精美的传统艺术如书法、绘画、陶瓷中,从悠扬的民族音乐、灵动的传统舞蹈中,我们能领略到先辈们卓越的创造力和审美情趣。这些丰富的文化元素,构成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标识,成为各民族和海内外华人共同的文化魂魄和心灵密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以仁爱为心灵底色,秉持民本为治国圭臬,坚守诚信为立身之本,讲究辩证为认知法则,崇尚和合为处世之道,这些思想理念蕴含着永不褪色的价值,是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精神宝库中熠熠生辉的瑰宝,不仅为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了丰厚资源,更通过传统价值观念的现代化诠释、文化符号的创造性转化、文化实践的制度化传承形塑着当代中国的价值共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连接海内外华人的精神纽带,这种基于文化主体性的文化认同,既能有效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同质化风险,又能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传播力。在当今风云变幻、多元文化相互交织碰撞的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越山海、穿越时空,成为海内外中华儿女心灵深处永恒的精神寄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精神家园构筑必须久久为功”。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党建引领、教育引导、文化交流、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等多方面协同推进。只有通过多维度的努力,才能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让各民族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紧密团结在一起,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要通过加强党建引领文化认同。当今时代,各种文化思潮纷繁复杂、交织碰撞,要切实加强党的领导,确保文化认同的正确方向,营造全社会同心同向的良好氛围。要通过教育引导强化文化认同。教育引导作为培育文化认同的重要机制,是通过系统化的知识传递和价值形塑,实现个体文化心理结构的深层构建。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再到社会教育,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滋养润泽人们的心灵世界,强化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要通过文化交流增进文化认同。文化交流犹如一座无形的桥梁,跨越地域和民族的界限,使人们得以深入了解多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内涵。要鼓励各民族在文化交流中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发展反映时代要求、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文化。要通过文化传承增强文化认同。文化传承是一个动态、系统的过程,是文化基因在时空维度中的选择性传递和继承性发展。要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并通过展示、传播等方式,让人们了解和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此同时,要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利用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百姓生活。要通过文化创新赋能文化认同。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方式,其核心在于实现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强化技术赋能,实现传统文化元素的数字化编码和智能化呈现,重塑文化接受的体验模式。要推动文化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如文化与科技、文化与旅游等的融合,以此拓展文化的传播渠道和应用场景,使文化更加深入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在文明变局和秩序重构的全球语境下,文化认同作为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在增强民族文化共识、推动文化创新发展、保障国家文化主权等方面具有独特的战略价值。新时代新征程,必须坚持以文化认同为精神纽带,在各民族交流交融中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从而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深层次的持久精神动力。

  (作者单位:山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一般项目[23JDSZK061]成果)

《中国教育报》2025年08月07日 第03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