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完成两次暑期安全打卡,不打卡就直接在群里点名”,近日,云南省一所小学的暑期打卡要求引发争议。本应轻松的暑假,穿插其中的却是频繁打卡,家长也成为了孩子的“打卡监督员”。形式主义打卡徒增家庭教育的“负担”,暑期打卡困局亟待突破。
不可否认的是,暑期任务可以采用打卡等方式进行跟踪管理,规律的打卡行为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良好习惯,也能够丰富孩子们的假期生活。然而很多打卡,往往较为机械且质量较低,要从形式打卡转变为实质成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首先,应规范简化打卡流程。在时间管理上,要更有“弹性”,如拉长打卡时间间隔,变“一天两次”为“一周两次”、降低打卡紧迫性;在技术操作上,要更有“包容性”,优化打卡设计,整合各类打卡功能,推出“一键打卡”等功能。
其次,提倡“分享式打卡”。打卡只是帮助学生丰富假期生活的方式而非目的,应给予家长与学生更多的主动选择空间,减少“命题式打卡”,让他们根据个人的兴趣与实际情况,安排属于自身的打卡内容。鼓励用真实的成长片段代替刻意摆拍,接受生活化记录,注重打卡之外的体验。
孩子的成长不必通过打卡来证明,只有保留打卡的积极作用,同时避免其异化为家长“负担”,才能让暑期过得更有意义。
(作者系本报见习记者)
投稿邮箱:zgjybjcxw@163.com
《中国教育报》2025年08月08日 第02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