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线·暑假好时光
今年夏天,大棚内温度直逼50摄氏度,汗水浸透了衣裳,但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的种植大户刘天海满心欢喜:“亩产增收600多斤,算下来,每亩能多赚近千元!”
然而,就在半年前,刘天海的大棚里几乎寸草不生。在他一筹莫展时,来了一群特殊的“土医生”,他们是扬州大学学生科技服务社团“土壤医院”的师生。
经过交流、采样、化验和分析,团队得出结论。“这是典型的土壤‘营养紊乱’。”社团成员李瑜林说。大棚缺少雨水淋洗,导致土壤中的肥料等日渐积累在表层,土壤中本就不足的其他养分更难以被作物吸收,作物生长缓慢、植株矮小,农民往往盲目增施肥料,陷入“越施肥越不长,越不长越施肥”的怪圈。
“土医生”们迅速拿出解决方案。他们进行生态控盐,精准补充土壤中所缺乏的各种养分,结合喷灌阻盐,使原本板结的土地重新焕发活力。当季蔬菜产量猛增,“土医生”一下子成了十里八乡的“香饽饽”。
今年暑期,“土壤医院”的5支分队入驻通州区,这里作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前来“求医问诊”的农户络绎不绝。团员们针对各种问题“精准开方”。
自2018年组建以来,这支特殊的“医疗队”奔走了7年,足迹遍布全国350多个村庄,累计为3000余户农民修复农田6万余亩。
“土壤修复是一项繁杂的系统工程。”李瑜林介绍说,不同地区和类型的土壤健康问题成因千差万别,修复技术与手段也不尽相同,很多健康受损的耕地需要精准诊断、单独“开方”。
为此,团队建立了完善的样本数据库,攻克10余项关键技术难点。其中,土壤障碍系统诊断与综合治理技术被遴选为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重点实验室优秀成果,并作为全国高产创建典型在全国多地推广。
“培养农民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的意识和能力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团队指导教师王娟娟认为,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土壤医院”不断升级服务模式,指导农民自主进行土壤改良、测土配方施肥和土壤健康管理。从“开药方”到教“防病”,团队的服务日益深入。
扬州大学校长刘巧泉介绍,在原有学科优势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学校成立土壤健康研究所,建好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重点实验室。一条串联土壤检验检测、健康诊断、科研攻关、技术推广和人才培养的高层次农业技术服务链得以贯通起来,教育链、人才链与服务链在同频共振中不断释放创新活力。
《中国教育报》2025年08月08日 第01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