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劳动教育,重点在“教育”而不是单纯的“劳动”
近日,有媒体报道,深圳华强北街道办一纸禁令,果断叫停辖区内“小孩送外卖”现象,此举迅速引发社会热议。暑假期间家长与商户让孩子穿梭楼宇街巷“体验生活”,初衷或为望子成龙、培养吃苦耐劳精神,却忽略了潜在风险。这一及时叫停,不仅守护了儿童安全底线,更如一堂公开课,提醒全社会审慎校准劳动教育的“形”与“度”。所谓“形”,指的是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所谓“度”,指的是强度和时机。只有形式合适、强度适中,劳动教育才能真正发挥作用,避免好心办坏事。
厘清劳动教育的“形”,须辨其形式内涵之正误。真正的劳动教育,重点在“教育”而不是单纯的“劳动”。它是“五育”并举的一部分,目的是“立德树人”,通过安全、可控的实践活动,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培养良好的品质和技能。反观“小小外卖员”这一现象,看起来像是在体验生活,其实隐藏着很大风险。一方面,城市交通拥挤、社会环境复杂,对大人来说都可能有危险,对孩子更是如此。另一方面,送外卖主要是重复的机械工作,对孩子的创造力、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帮助不大。它只是让孩子过早感受到“谋生压力”,而不是理解“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结果可能让孩子对劳动产生负面印象,跟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所以,选择“形”时,要注重教育的本质,而不是一味追求“苦”,这样才能避免形式上的错误。
把握劳动教育的“度”,则需衡其强度时机之适切,避免落入“为了吃苦而吃苦”的误区。首先,这个“度”体现在年龄匹配上。小孩子身心发育还不成熟,可以从简单的事入手,比如整理玩具或打扫房间,培养其责任感和自理能力;小学生适合参加校园农场或社区服务,练习合作和奉献;中学生则可以尝试社会调查或职业体验。让小孩子去扛外卖的压力,明显超过了应有的限度。其次,“度”还体现在过程指导上。不能把孩子扔进艰苦环境就不管了,而是需要家长和老师全程陪伴,事后讨论交流。如果缺少指导,只剩疲惫和困惑,甚至打击孩子的自信心,那就是另一种失度。只有形式正确,强度才容易控制;强度合适,形式才能发挥更大作用,二者结合,才能体现教育的智慧。
华强北街道办的做法,既有决心又有温度。它一方面果断“堵”住这种现象,并约谈相关平台;另一方面积极“疏导”,提供免费的全托服务、兴趣班,还延长了图书馆的开放时间。这种堵疏结合,给校外生活指明方向——光禁止不当行为不够,还需要构建家校社协同体系。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要更新观念,把劳动融入日常生活,比如通过家务分工教孩子责任;学校是主阵地,要认真落实劳动课程,设计安全有趣的实践项目;社会也要承担责任,政府可以提供更多公共资源,如社区活动中心、科技馆、图书馆等,让孩子在安全环境中成长。通过这样的联动,劳动教育的“形”和“度”就能得到校准,共同为孩子筑起健康成长的基础。
归根结底,讨论“形”和“度”,是为了回归教育根本,培养完整、健康的人,让他们能感受到幸福并创造价值。我们要守护孩子的童年阳光,通过合适的劳动体验,帮助他们理解劳动的价值,让孩子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课堂中健康成长,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系广东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中国教育报》2025年08月13日 第02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