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抗战精神是立德树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发布时间:2025-08-15 作者:王炳林 熊绍祯 来源:中国教育报

  80年前的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迎来抗战伟大胜利。这段浴血奋战的历史铸就的伟大抗战精神,承载着家国情怀与民族气节,更是新时代立德树人的生动教材,指引我们在铭记中传承,在传承中育人,培育新时代的栋梁之材。 ——编者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前的今天,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对抗战胜利的最好纪念,是要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引领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并长期激荡在每一位中华儿女心中,成为激励一代代中国人克服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伟大抗战精神有着丰富而强大的育人功能,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伟大抗战精神的历史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面对民族存亡的空前危机,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正是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鼓舞下,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共御外侮,以雄浑的磅礴力量取得了全民族抗战的最终胜利。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往今来,任何一个有作为的民族,都以自己的独特精神著称于世。”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体现,是对伟大民族精神的凝练和升华。作为一个时代的精神标识,伟大抗战精神的形成,标志着中华民族的觉醒、民族精神的升华达到了全新的高度,中华民族自近代以来的精神阴霾被一扫而光,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伟大抗战精神是一座巍峨的精神丰碑,在抗日战争过程中支撑着中华儿女前仆后继、共赴国难,中国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和海外华侨华人一致团结起来,抗击侵略、救亡图存。

  “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奏响了慷慨悲壮的英雄凯歌,以顽强意志书写了感天动地的壮丽史诗。在抗战胜利前夕,毛泽东同志指出:“正是这个战争,锻炼了中国人民。这个战争促进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一切伟大的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伟大抗战精神是对抗战时期中华儿女的精神刻画,其精神光芒永远照耀着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历史新征程。

  伟大抗战精神的育人功能

  伟大抗战精神能够发挥强大的育人功能,是中国人民从中汲取强大精神力量的不竭源泉。

  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激发奋进力量。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最为深厚的精神基因。爱国情怀,是一种热爱祖国、支持祖国、守护祖国的价值取向,一种为民族自立自强而敢于抗争的意志品格,一种为国家稳定和繁荣发展而甘于奉献的人生理想。爱国情怀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民族危亡时刻,爱国情怀体现为以身许国、精忠报国的英雄气概,表现为“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满腔热血和忠诚之志;在和平发展时期,爱国情怀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实践,推动中华民族日益走向强大。青年一代必须砥砺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助力民族复兴伟业的崇高志向,自觉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时代洪流,始终保持积极向上、一往无前的奋进状态,以个人成长和实际行动彰显爱国之情和强国之志。

  以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坚守使命担当。“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民族气节,是一种面对敌人侵略而拒不投降的忠贞品格,一种深陷国难家仇而威武不屈的浩然正气,一种始终不忘民族大义的理想抱负。华夏大地自古以来的民族大融合和国家大一统状态,铸就了中华民族团结和谐、坚忍不拔的民族气节,中华民族爱好和平而又绝不怯战的坚强品格深深融入每一位中华儿女的血液。在抗日战争的艰难时局中,不怕牺牲、慷慨赴死的英雄以壮烈之举挺起中华民族的脊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每一个时代都不乏铁肩担当的栋梁之材。在新的历史时期,青年一代要始终不忘中华民族的屈辱历史,牢记中国人民自近代以来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漫漫求索的艰辛历程,努力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青春力量。

  以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培育斗争精神。中华民族是英雄的民族,在中华大地上任何时候都不乏英雄个体和英雄精神。在抗日战争的严酷环境下,中国人民敢于抗争、从未退缩,表现出视死如归、无所畏惧的民族血性,刚健有为、积极进取的精神胆魄,在革命英雄主义的绚丽光辉下焕发出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新时代新征程,青年一代要在守护历史记忆、缅怀革命英烈的基础上,始终传承并弘扬好伟大斗争精神,以一往无前、迎难而上的拼搏姿态和精神气质,准确把握时代潮流和历史发展大势,敢于创新、锐意进取,努力在奋发有为中成长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

  以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筑牢信仰之基。信念如炬,九死未悔。必胜之决心、无悔之信念,发轫于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和集体记忆最深处的坚强意志,这是一种流传至今的精神血脉,充分彰显着中华民族不惧苦难、敢于抗争的顽强和坚韧。在抗日战争过程中,中国人民始终坚守光复河山的决心、抱定抗战到底的信念,笃定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坚持持久抗战、全民族抗战,最终迎来抗战胜利的璀璨篇章。信念之坚定来源于信仰之强大,唯有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才能构筑起强大精神世界,从而带来精神的主动和行动的自觉。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新征程上,青年一代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获得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精神动力,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持久力量。

  伟大抗战精神的弘扬路径

  新时代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要做到这样几个方面。

  加强思政教育,深刻领悟伟大抗战精神的价值意蕴。伟大抗战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新时代学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思想内容,必须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引导青年学生不断深化对伟大抗战精神的理解和认识。爱国主义是伟大抗战精神的思想内核,青年学生要厚植爱国情怀,将个人理想追求与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相结合,既不能忘却中华民族的屈辱历史,更要珍爱和平、自强不息;集体主义是伟大抗战精神的价值底色,青年学生要始终明白人民战争、群众战争是铸就伟大抗战精神的实践源泉,要从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抗战史实中明确价值目标,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将个人成长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革命英雄主义是伟大抗战精神的突出特质,青年学生要敢于争做先锋、勇担使命,不断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人生信念,甘于奉献、砥砺前行。

  突出实践育人,激发践行伟大抗战精神的内生动力。一方面,要开展校园实践育人活动,围绕传承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的主题,组织开展各类教学比赛、演讲比赛、理论宣讲、红色展演等活动,以赛促学、以学促用,充分调动青年学生学习、研究、宣传伟大抗战精神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要开展社会实践育人活动,借助院系、党团、班级、社团等各类校园平台,结合各地的抗战文化遗产,组织学生走进革命博物馆、红色展馆、革命旧址、烈士陵园等,使其深入了解抗战艰苦卓绝的历史进程,亲身体悟伟大抗战精神的深刻内涵。尤其对于“九一八事变”、“一二·九运动”、“七七事变”等抗战重大事件,各级各类学校要在相关时间节点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纪念活动,通过重温革命历史、缅怀革命英雄,使青年学生不断汲取精神力量、获得情感共鸣,日益坚定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力量的意志决心。

  注重文化熏陶,拓展延伸伟大抗战精神的育人空间。伟大抗战精神,不仅要借助各类物质载体来进行书写表达,也要通过多样化的文化形式来充分彰显。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应围绕红色文化教育任务,定期开展抗战历史主题展览和集中教育,积极营造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的文化氛围,以张贴抗战英雄的名言警句、塑立抗战英雄的人物雕像、发放抗战主题普及读物等方式,使学生在日常校园生活中广受伟大抗战精神的洗礼和熏陶。推动以抗战为主题的文化产出,打造一批具有国民教育价值而又广受欢迎的优秀文艺作品,尤其要通过镜头语言对波澜壮阔的抗战历史进行影视化呈现,使伟大抗战精神浸润每一位观众心灵。有效利用网络新媒体平台,既积极引导与抗战相关的短视频创作,也坚决防止随意剪接历史、丑化英雄人物的现象发生,规范打造健康活泼、开放有序的网络育人环境。

  (王炳林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教授,熊绍祯单位: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国教育报》2025年08月15日 第02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