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我和我的祖国

发布时间:2025-08-15 作者:刘萍 杨莉 郝泰 来源:中国教育报

扫描二维码 看更多内容

  编者按:怎样把爱国这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融进学子血脉、烙进心灵深处?

  我们近期征集的一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部门案例、教师课例和大学生爱国主义主题微视频作品,给了我们灵感,于是便有了“我和我的祖国”这个融媒体栏目。其中,“走山河”,展现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设计思路、学生的活动感受和成长;“微课堂”,展现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课堂理念和教学思路、专家点评、学生听课体验和收获;“赤子心”,展现大学生爱国主义主题微视频摄制思路、参与者心路历程、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观察。这些爱国主义叙事告诉我们,爱国的种子是怎样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的。希望你我都能从中升华精神境界、厚植爱国情怀。中国教育报客户端同时开设专题,展示更多内容。愿得您关注和指导。

█ 走山河

到长征“现场”磨砺成长

刘萍

  当前我国高校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仍需要克服一些挑战,弥补一些不足。数据显示,大学生对爱国主义的认知不断提升,情感认同和实际行动方面尚要加强,以避免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出现“知行脱节”的现象。

  南方科技大学树礼书院设计了以“知行悟展”为核心的思政实践课程体系。通过层层递进的教育模式,该课程从理论学习到实践体验,再到创造性展示,逐步引导学生从知识认知走向价值认同,并转化为实际行动,实现知行合一。

  “重走长征路”思政实践课程由“知”——长征精神讲座、“行”——长征路线徒步、“悟”——课程成果展演、“展”——长征精神“红·馆建设”等四个模块组成,以理论指导实践为教学线索,通过主题讲座、现场教学、徒步体验、情境教学、讲演剧等形式,全方位、立体性地呈现长征精神。该课程模式实现了思政课从课堂型、传统型、单一型的“会场”讲座向互动型、实践型、开放型的“现场”转变,让学生喜闻乐见,同时让更多教师走上讲台,跨学科开设长征相关主题课程,加强师生间互动,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变化,同时提升思政教学的实效性和吸引力,激发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促进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的提升。

  (作者系南方科技大学树礼书院党总支书记兼行政副院长,案例《“知行悟展”探索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全新实践范式》主创者)

█ 微课堂

借历史光影引心灵共振

杨莉

  “老师,无边的黑夜里,是什么让隐蔽战线的战士们永不绝望?”学生问。“是根,深扎在信仰的土壤里。”我回答。

  真正的思政课,绝非知识的单向浇灌,其价值更在于托举年轻灵魂、筑就信仰根基。当“行走的光影思政课”这颗希望的种子在心田悄然萌芽,我渴望借一缕历史的光影、一座精神的丰碑、一方革命的热土,引动年轻心灵的深层共振。于是微课《守住心中的密码》在红岩精神的照耀下应运而生。

  为了破解信仰密码,我精心编织信念之网。思政主课堂剖析理想信念,讲好隐蔽战线英雄“电台永不消逝”的誓言;线上云课堂展示泛黄的密电文稿和斑驳的历史影像,让忠诚的重量穿透时空;社会大课堂安排在红岩革命纪念馆,让学生在真实触碰那台冰冷沉默的旧式发报机时,感受理想信念的光辉。

  如何让信仰铭刻于心?学生扮演的当代青年“余声”,与历史时空里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的地下党员“丽萍”展开超越生死的对话。课后,那被点燃的热血,奔涌为地质学子勘探地层深处的“能源密码”、法学青年在社区街巷书写的“法治密码”,并由此升华为时代的担当,信仰由此落地生根。马克思曾说:“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作为思政课教师,我将继续在“行走的光影思政课”这条路上深耕,让每一次光影的叩问和思想的碰撞,都成为青春生命探寻光明的“密码”。

  (作者系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课例《守住心中的密码》授课人)

█ 赤子心

体验前所未有的沉重感

郝泰

  回望拍摄《光》的日日夜夜,它早已超越了作业的任务,成为我大学生活中一段深刻的精神洗礼和成长印记。

  《光》的故事,聚焦一位曾经的“摆烂”贫困户“郝泰”,如何在国家扶贫政策和返乡青年帮扶下,重拾尊严、点燃希望、获得新生的历程。最初接到饰演“郝泰”的任务时,我更多是抱着完成作品和挑战演技的心态参与的。随着剧本的拍摄,一种前所未有的沉重感开始包裹我。试图模仿“郝泰”那被生活磨平了所有棱角的麻木眼神和佝偻姿态时,我仿佛触摸到了贫困背后更深层的东西——一种失去信心和希望的无力感。那一刻,我才真正体会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宏大叙事背后,是千千万万个“郝泰”真实而具体的困境,是需要被照亮并改变的每一个角落。

  扮演“郝泰”让我深刻理解,爱国,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它是党和国家为改善民生付出的巨大努力,是扶贫工作者在岗位上的默默奉献,更是每一个像“郝泰”这样被唤醒的个体,用勤劳双手建设家乡、追求美好生活的具体行动。这份在光影中完成的深刻体悟,如同影片中那束改变“郝泰”命运的“光”,也彻底照亮了我的内心。它激励我,作为新时代青年,无论未来身处何方,都要心怀家国,脚踏实地,努力成长为可以温暖他人、奉献社会的一束“光”,肩负起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

  (作者系邯郸科技职业学院2022级会计信息管理1班学生,微视频《光》主创者)

  王宇琦

  南方科技大学树礼书院学生

  3天的旅程,8万步近60公里的征程,脚踏实地一步一步丈量着红军先辈的奇迹之旅,使我们的精神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洗礼。我品尝到了徒步的艰苦,感受到了队伍的团结,增进了战友的情谊,还收获了身体与思想上的极大充实。

  巴云鹏

  南方科技大学树礼书院学生

  路几乎都是乡村公路,一路上走过的村庄,总不缺围观甚至与我们前来击掌的孩童。黄金般的老区土地和各种未曾预料的路途都在那里静静地等待着我们,令我们大吃一惊,也使自己因为用心体味这一切而感到快乐。

  崔发展

  西南石油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此课例的突破性在于实现“三重转化”。一是历史情感转化,依托秘密电台工作者等鲜活素材,厚植爱党爱国情怀;二是认知行为转化,通过“课前探究—课中演绎—课后实践”,推动学生从被动听讲转向主动破译“历史密码”;三是资源效能转化,整合社会资源,构建“馆校双师协同”机制,使思政教育从理论灌输升维为知行合一的成长淬炼。

  杨川榆

  西南石油大学

  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学生

  当老师的手指向那尘封的电台,我能听到英雄先辈们在烛火间映出的铿锵誓言。他们以身为炬,于至暗处点亮心灯;以命为盾,在无声处守护山河。我心中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我会在奋斗路上找到自己的皓月星辰,守住自己心中的密码,坚定信念,初心不忘。

  武向梅 肖娜 张路路

  邯郸科技职业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8月的乡村像个巨大的蒸笼,学生却在热浪里熬出了韧劲儿。令我们印象最深的是学生给母亲打电话决定留在乡村工作的镜头。学生说:“妈,这里更需要我!”这不是演出来的情绪,而是两个月扎根田间地头沉淀的真心。有学生说,当时剧组安静得能听见虫鸣,因为每个人都在这句话里,坚定了自己对“青春该在哪里扎根”的答案。这件作品见证了学生的自我照亮。

  王培昊

  邯郸科技职业学院

  2022级材料工程技术2班学生

  这段经历,让我找到了自己在乡村振兴征程中的使命坐标:让更多村民挺直腰杆,自信地拥抱生活;让更多村庄融入时代的强劲脉搏,焕发出勃勃生机。乡村的丰饶,既体现在肥沃泥土中孕育的庄稼,更在于那些被唤醒的灵魂所绽放出的光芒。

《中国教育报》2025年08月15日 第02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