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大学师生与抗战老兵交流。 学校供图
本报讯(记者 王琼 通讯员 张运 虞璐)“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今年暑假,抗战老兵许胜迎来100岁生日。日前,在百岁寿诞上,他激昂高歌,坚定地表示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一幕被扬州大学抗战口述史抢救团队记录下来,成为他们抢救民族记忆、传承抗战精神的最新实践成果。
像这样的“烽火档案”,该团队已搜集整理出150余万字口述史料以及8000余份声像资料。2015年,扬州大学历史学专业师生便组建了一支特殊的队伍——抗战口述史抢救性记录团队。他们的使命清晰而紧迫:为抗战述史,为老兵立传。十载寒暑,这支队伍系统化抢救老兵们的抗战记忆,跨越全国15个省份,深入300余个村庄与社区,累计寻访270余位亲历烽火的抗战老兵,在寻访记录老兵口述史的征途中,激荡着铁血夕阳与闪亮青春。
“每一位老兵,都是一部活的抗战史。在国家和民族的危亡时刻,他们用肩膀扛起了一个时代。”团队首任团长、当时在扬州大学历史专业就读的韩宾伟回忆道。寻访中,他们发现,不少老兵年事已高,身体状况堪忧。“越是这样,我们越觉得时间紧迫,必须争分夺秒。”韩宾伟说。
从烈日炎炎到寒风凛冽,从田间地头到大山深处,10年来,师生志愿者们步履不停。然而,老兵们年事已高,加上记忆模糊、表述不清、方言障碍等,都给史料整理带来巨大挑战。团队坚持严谨治史,先将录音一字不差转录,再结合地方志、档案等资料反复校正,最后精心润色文字,确保每一份记忆都经得起历史检验。
10年来,志愿者们在访谈基础上,先后整理出版发行《铁血夕阳红——扬州抗战老兵访谈录》等9部作品,并建立江苏首个民间区域抗日“活证据”库。团队累计向各地档案馆、纪念馆捐献相关资料10余次。
2023年,第十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前夕,扬州市档案馆收到了一份沉甸甸的捐赠。由该团队参与整理的18册日军侵华文史资料原文、404份抗战口述资料、近10万字整理报告正式入藏该馆。其中一份标注来自日军间谍机构的日文资料《江都县治安调查报道》尤为珍贵,是团队在走访老兵过程中搜集到的日军侵华罪证。专家鉴定认为,这批档案“进一步确证了日军侵华罪行,拓宽了研究领域,深化了对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本质的认识,具有重要的史料和研究价值”。
“铭记抗战是为了在历史回响中汲取前行力量。”指导教师杨方介绍,团队在口述史基础上将老兵们的抗战记忆,化作打动人心的时代表达。在长期实践中,探索形成了“寻找、访问、转录、活化”的抗战口述史公益新模式,将历史资源转化为培根铸魂的生动教材。
今年5月,“永不褪色的记忆”抗战史主题展在扬州大学举行。团队通过大量历史图片、文物史料全景再现抗战的艰苦卓绝与伟大胜利,吸引社会各界逾2万人次参观。一批抗战老兵身着戎装,顶着烈日亲临现场,在一件件展品前驻足流连。
10年来,先后有百余名志愿者加入到老兵口述史公益项目。师生们以历史熔炉锻造青年精神筋骨,以实践舞台展现青春担当。不少成员受老兵事迹感召,有的携笔从戎,献身国防;有的毕业后在不同岗位上依然从事抗战史料收集整理;有的参与地方理论宣讲,用鲜活的老兵记忆感染更多人。
《中国教育报》2025年08月16日 第02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