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半日教研:重构教师专业发展生态

发布时间:2025-08-18 作者:刘俊峰 李金云 来源:中国教育报

  近年来,一些区域教研管理机构或学校教研负责部门通过协调和专门规划,每周给不同学科组半天时间对一周或较长时段内的教学任务开展专门研究,谓之“半日教研”。半日教研通过系统性重构教师专业发展生态,成为撬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支点。

  时空要素重构推动教研新生态培育

  半日教研通过半日内连续3—4小时深度研讨创造学科教学问题发酵的空间,打破了以往碎片化教研难以深入的困境,形成“教学问题聚焦—改进方案生成—教学实践验证”的完整教研循环周期,以有效的教研时长为教学问题改进和教研成果转化提供保障。

  半日教研往往有固定的场地,为开展活动提供了实体空间保障,也能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研讨实现虚拟空间建构,以“实体空间+虚拟空间+心理空间”三维一体的空间突破,提升教师参与度。如开展语文学科组半日教研活动,可以将专题讲座、教学重难点研讨、研究课展示等语文学科教学实践与语文教师专业反思等活动在半天的时间内进行整合,形成“语文教学实践—专业研讨提升—教师深度反思—实践协作改进”的闭环教研系统,从而突破传统语文学科教研只在教学要素层面研讨的“点状干预”模式,有机串联教学设计、课堂观察、教学诊断、教师反思和教学方案改进等环节,促进语文教研生态系统的重构。

  多元主体对话重塑专业共同体建设

  半日教研打破以往“教研员主导—骨干教师执行—青年教师跟进”的单向度关系,可建立学科教研员、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等多元主体之间协同创新的新型关系,实现从扁平层级结构到网状结构的转变,在教研活动中提升青年教师话语权,形成平等对话型教研文化。这样的教研安排有助于促进青年教师从教研活动的参与者转型为教研活动的共建者和反思者,从而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走向协同创新,提高教研成果产出的校本适切性。

  在开展半日教研活动中,学校通过组建教育叙事、校本课程开发、德育实践改进等工作坊,创设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以工作坊为载体打破学科组际鸿沟,在构建跨学科教研矩阵过程中形成“新手教师—成熟教师—专家教师”三级协同发展的链条,有利于促进教师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半日教研推进教师成长由被动接受向共建和反思转变,提升了教师专业成长速度。

  三维机制联动催化教学新智慧生成

  半日教研优化时间要素,为教研运行机制创新提供了机遇。在宏观层面,可统筹推进,实现教研标准制定、教研资源配置和教研质量监控三位一体协同;在中观层面,可变革教研实施模式,针对不同学科组确定有特色的教研活动准备、实施和改进方案;在微观层面,可制定差异化实施策略,明确角色分工、学科组流程标准和成果产出要求。

  在开展半日教研活动中,学校教研室、课程与教学处通过“课堂观察—数据挖掘—需求诊断—主题确定”的精准教研选题和问题生成机制,提升学科教研主题与真实教学问题的匹配度,在“学科实践知识—教育理论知识—教学策略知识”的生成转化闭环中远离低水平重复的平衡态,有利于构建学科知识和教学智慧动态生成的认知系统,从而形成自组织的教师专业发展新系统,提升教师专业认知效能。

  半日教研是教研模式创新的有益探索,正在重塑教师专业发展的底层逻辑。其价值不仅在于促进教学质量提升,更在于构建起“教师发展—学校改进—教育变革”的良性循环系统,从制度建设走向实践创新,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教研智慧。

  (作者刘俊峰系西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李金云系西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

《中国教育报》2025年08月18日 第03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