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警惕未成年人“吃谷”失度

发布时间:2025-08-25 作者:李海容 来源:中国教育报

  未成年人“吃谷”的失度,根本上源于认知偏差、引导缺位和环境裹挟

  “谷子”由英文“Goods”音译而来,泛指动漫、游戏、虚拟偶像等二次元IP的周边商品,包含徽章、立牌、卡片、玩偶等品类。与“谷子”相对应,购买这些商品的行为被称作“吃谷”。近年来,二次元文化热潮下,“吃谷”正悄然在未成年人群体中蔓延。

  “吃谷”本质上是兴趣的延伸,是青少年对虚拟世界中思想共识、情感共鸣、行为共振建立连接的实体化表达。一枚徽章可能承载着角色的奋斗精神和感人故事,一套漫画或许蕴藏着对亲情友情的深刻诠释。未成年人通过适度“吃谷”与这些精神符号建立连接,本质上是在寻找情感寄托、自我认同和成长力量。

  然而,当商家用限量发售、限时抢购、隐藏款概率等营销手段刺激消费,“吃谷”便异化为物质追逐的游戏。不少未成年人陷入“为收集而收集”的怪圈,一些孩子为“蹲”限量款通宵刷屏,为凑齐“全套”省下饭钱……过度消费、盲目攀比等问题的出现值得关注。

  未成年人“吃谷”的失度,根本上源于认知偏差、引导缺位和环境裹挟。未成年人正确的消费观尚未成熟,容易将情感寄托过度投射到物质载体上,把“拥有周边”等同于“热爱文化”,将“他人认可”寄托于“物质展示”。而家庭与学校的引导缺位更助长了这种偏差,有的家长将“吃谷”视为洪水猛兽,粗暴禁止反而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有些教师对二次元文化缺乏了解,难以引导学生区分“兴趣”与“盲从”。再加上网络平台上“晒谷”“炒谷”等不良风气的推波助澜,未成年人很容易在复杂环境中迷失方向,让兴趣被消费主义所裹挟。

  避免“吃谷”失度,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发力。家长要放下“对立思维”,以平等姿态走进孩子的兴趣世界,理解孩子的热爱,在共情共鸣中建立沟通基础。与其斥责孩子乱花钱,不如共同制定“吃谷”规则:明确消费上限,区分“必要收藏”与“盲目跟风”,引导孩子懂得“真正的热爱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从中汲取了什么”。与其禁止聊动漫,不如主动了解、用心陪伴、以身作则,以现实中的亲子互动填补情感空缺。

  学校则需搭建文化引领的重要平台,在价值观引导中回应青少年的现实关切。可以通过主题班会、专题活动、课程设置等,引导学生明白“热爱”不必依赖物质堆砌,自我价值的实现更应源于学识的增长、品格的塑造和精神的成长。

  社会层面更需筑牢保护防线。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二次元周边市场的规范,打击盗版侵权、虚假宣传、诱导消费等行为,明确未成年人消费的边界;网络平台需加强内容审核,对“高价值谷”交易设置年龄验证与限额机制,严格抵制和屏蔽“炫富式晒谷”“炒作式交易”等不良信息,营造健康的文化交流氛围;文化企业也要坚守社会责任,在创作中注重传递正确价值观,让“谷子”成为承载文化内涵的有益载体而非单纯的盈利工具。

  (作者系河南工业大学教授)

《中国教育报》2025年08月25日 第02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