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强化“高适配”护航职业本科 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5-08-26 作者:王振洪 来源:中国教育报

在金华职业技术大学智能化精密制造产教园实训中心,学生正在进行实训学习。学校供图

  职业本科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新类型、新层次,其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在于构建与产业发展、岗位需求、技术变革高度适配的教育生态,实现高质量就业。“高适配”教育生态的构建路径应从以下六个维度着手。

  1

  打造“专产深度适配”的专业群结构

  专业(群)与产业的深度适配是职业本科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构建这一体系,需以区域产业特色为根基,就像藤蔓扎根土壤般深入产业肌理,动态追踪产业链的延伸方向与创新链的突破节点,形成“扎根式”专业发展生态。

  在专业布局设置上,应将国家战略需求与区域发展特色进行有机融合、综合考量。职业本科院校要紧跟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在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布局相关专业;同时,深度挖掘区域产业的比较优势,比如在长三角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带,可重点培育集成电路设计、半导体制造、工业软件等细分领域专业。

  在专业群组建上,应深度聚焦产业链条中的关键技术领域。职业本科院校应深度聚焦区域产业链条中的关键技术领域,以核心专业为引领,构建“一核多翼”的集群式发展模式。职业本科院校应围绕产业链的核心环节,确定1—2个产业对接能力强、专业实力突出的核心专业,再根据产业链上下游的技术关联和岗位需求,整合相关支撑专业,形成覆盖产业链关键技术领域的专业集群。

  在专业调整优化上,应建立科学高效的迭代演进机制。立足“需求导向、条件达标、特色定位”,职业本科院校应制定专业“撤、停、合、优、设”实施方案,探索以任务导向、学科交叉、产学研深度融合为特色的专业发展机制。最终,通过专产精准匹配机制的建构,让专业群既融入区域产业生态,又成为激活区域经济活力的“引擎”,实现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发展的双向赋能。

  2

  重塑“人岗精准适配”的人才培养定位

  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需以岗位能力要求为核心,实现从“适应岗位”到“适应职业”的升级,培养兼具技术技能与发展潜力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职业本科教育培养的是衔接研发与生产的“中间型”职业人才,属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这类人才需掌握本领域复杂理论知识,具备复合型技能及工艺设计与技术研发能力。其人才培养定位在知识、能力、素养上特点鲜明:知识结构以现场工作逻辑为主线,能够将基础科学知识、应用科学知识、工程/技术理论知识和工程/技术实践知识等多样化知识以现场工作实践过程为逻辑主线进行有效整合;能力发展以解决工作现场复杂问题为核心,侧重先进技术的掌握与应用,技能操作强调创新性、灵活性、复合性;素养养成瞄准技术实践场域创新需求,注重技术融合创新能力,能从事成果转化、中高端产品生产服务等工作,依赖工程或生产现场实现知识创新,核心是通过理论知识应用解决现场难题,驱动创新实践。

  3

  搭建“产科教协同适配”的育人平台

  产科教融合实体化是实现职业本科教育“高适配”的组织保障,职业本科院校需通过多元平台构建,推动教育资源、科研资源与产业资源深度融合。平台建构需以实体化为核心,构建多元利益共同体。

  职业本科院校可通过资金、设备、专利等知识产权入股,联合行业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共同注资,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实体化机构。如金华职业技术大学采用“学校资产+企业资本+科研资源”的组合模式,打造“智能化精密制造产教综合体”,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长效机制。平台建构需以功能集成为核心,推进资源共建共享。

  职业本科院校应重点聚焦内部资源要素的系统重构,将企业生产设备、科研仪器与教学实训设施纳入统一管理,建立共享设备池,打造集“教学实训车间+科研实验室+中试生产基地”于一体的多功能平台,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平台建构需以全链条机制为核心,推动实体化运行。

  职业本科院校应以地方产业需求为逻辑起点,由平台实体承接企业技术攻关项目,组织科研团队与教师联合开展研发工作,同步将研发过程转化为教学内容,最终通过实体公司实现技术成果产业化,形成“产业问题→科研攻关→教学转化→市场应用”的闭环生态。

  4

  构建“教技动态适配”的课程教学体系

  职业本科教育课程体系需紧跟技术迭代步伐,通过内容、教法、制度的协同改革,确保教育教学与技术发展同频。

  在课程内容革新上,建立“343”课程整体开发模式。以技术实践、工作过程、任务驱动为三大设计理念,构建模块、项目、任务、案例四维课程结构,整合企业项目、服务项目、竞赛项目三类课程资源,实现课程内容与产业技术变革的实时对接。

  在教学方法创新上,依托产学研训创教学体系推动“课堂革命”。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学程设计应遵循“产学研训创”的脉络主线进行系统化重构,以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能力发展规律为核心,通过“技能训练—创新实践—科研转化”的递进式学程设计,实现“产—科—教”要素在学习过程中的深度融合,将企业真实生产任务、科研项目转化为教学项目,让学生在解决实际技术问题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

  在制度保障上,建立校企双向协同的课程开发机制。职业本科院校应组建由行业企业专家、职业教育专家和校内教师构成的课程建设团队,定期研讨技术发展趋势,同步更新课程标准与教学资源。同时,将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成效纳入考核评价,激励教师主动跟踪技术前沿,确保课程体系始终与技术发展同频共振。

  5

  建构“经师技师双向适配”的教师发展体系

  职业本科教育应以提升教师“产业对话能力”为核心,打造兼具教育教学能力与产业服务能力的“双师型”队伍。

  在师资队伍组建上,应打通教育与产业壁垒构建产科教跨界教学团队。职业本科院校应组建跨院系、跨专业、跨校企的异质性混编的科技创新团队和教学创新团队,打破二者之间的组织边界,着力培育以企业科技副总、产业教授和学校社会服务型教授为核心的学科带头人和专业带头人,以应用型科研项目和模块化教学任务为核心纽带,凝聚产业、学校和社会等多元力量,推动团队成员协同开展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

  在能力提升机制上,建立教师与企业导师“双岗互聘、双向流动”制度。职业本科院校应通过融通教育场域与职业场域,推动双师结构团队在教学、科研、技术服务等领域的功能拓展与深度融合。一方面,组织教师定期深入企业参与技术研发、生产实践,积累一线产业经验;另一方面,邀请企业技术骨干进校园担任兼职教师,传授前沿技术与实操经验,实现“产业实践进课堂、教学智慧入车间”的双向赋能。

  在实践发展上,应以模块化教学为主线实现教师跨界协同。职业本科院校应引导校内教师与企业导师共同设计教学方案,开发课程资源,将产业项目、技术难题转化为模块化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促进教师队伍在协同育人中提升“经师”与“技师”的双重素养,确保教师能力始终与产业需求、教学要求同频共振。

  6

  建立“评用闭环适配”的学生评价体系

  职业本科教育的学生评价体系需覆盖人才培养全周期,实现从“培养过程”到“职业发展”的闭环反馈,确保评价结果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

  在评价主体上,构建多元协同评价机制。职业本科院校应将企业深度纳入人才评价全过程,企业参与课程考核标准制定、实训实习评价,其对学生岗位胜任力的评估意见作为毕业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

  在评价内容上,突出“德技并修、能力为本”。在具体指标设定上应聚焦四大核心维度:数智素养(如智能技术应用能力)、专业理论知识(如复杂技术原理掌握程度)、职业行动能力(如现场问题解决效率)、技术创新能力(如工艺改进成果),避免单一知识考核,以全面反映学生综合素养。

  在评价机制上,构建“培养—就业—发展”的动态闭环。职业本科院校应将评价时空范围从职前延伸至职后,通过追踪毕业生3—5年职业发展数据(如岗位晋升、技术革新贡献等),形成人才培养质量反馈链。职业本科院校可实施人文素养、专业核心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三大校本测试,结合企业反馈持续优化培养方案,确保人才输出与产业需求始终同频,实现“评价—改进—提升”的良性循环。

  (作者系金华职业技术大学党委书记、浙江省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中国教育报》2025年08月26日 第05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