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语技并重”的“中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理念虽已引起重视,但在实践层面仍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课程内容与职场实际需求呈现非对称性,导致人才培养的适切性不足;师资队伍知识结构单一化,缺乏系统性的跨界能力培养,导致“语技并重”的教学理念缺乏落地的人力支撑;智能化教学工具应用匮乏,虚拟仿真与场景化训练不足,导致实践教学效果打折扣,制约了“语技并重”理念精准、高效落地。因此,亟须从系统思维出发,以多维度的改革创新为其注入新动能。
一是构建校企协同的“金课”开发体系。将教师的行业实践成果、跨学科教学案例纳入职称评审指标,教师需要完成一定量的行业企业实践,并基于真实工作场景开发“语言—技能—文化”三维融合的课程体系,通过与“走出去”的中资企业及海外本土企业合作,针对海外市场实际需求开发如“中文+机电一体化”“中文+智能财税”等课程,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确保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同步更新。
二是构建跨界融合的“双师”培养体系。培养兼具国际中文教学能力与相关职业技能的复合型教师,一方面需建立系统化的师资跨界培养机制,设计好“中文教育+职业技能”双模块师资培训课程体系,如可针对中文教师开展智能制造、跨境电商等领域的实务培训,使其掌握行业基础技能与专业术语等;另一方面要为专业教师提供跨文化交际理论与语言教学法培训,提升其“语”“技”融合的教学能力,培养过程中要强调“能力整合”,要求教师能将语言教学有机融入职业技能训练,如在汽修实操中有计划地讲解工具及操作步骤的中文表达,在跨境电商实训中融入商务谈判的语用策略等。
三是构建AI赋能的“语”“技”融通模式。积极探索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赋能“语言+技能”学习,利用AI分析学生语言水平与技能短板,动态推送定制化的学习内容,如针对性的中文对话训练、技能场景模拟任务;借助AI语音识别技术实时纠正学生在技能操作中的中文指令表述;搭建VR/AR虚拟工作场景,为学生创设“语言应用+技能实操”的沉浸式综合训练场景,如利用AI驱动的虚拟仿真技术构建“中文+外贸”虚拟谈判场景,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中练习报价、合同条款协商的中文表达等。
此外,“中文+职业教育”系统化改革还需在《职业教育教科研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指引下加强职业教育标准和适配研究;整合资源,推动成立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国际职教联盟,共享中外院校、企业、行业协会资源;推动第三方评估机制的建立,定期审查课程实用性、就业对口率等指标,严格质量监控,真正培养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通语言、精技术”的复合型国际人才。
(作者系北京邮电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教育部教育类教指委中文专委会委员)
《中国教育报》2025年08月26日 第06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