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迈好乡村教育公平优质发展的平衡步

发布时间:2025-08-27 作者:王亚 来源:中国教育报

  坚持科学撤并、锚定特色办学、努力激活师资,才能守住公平底线、重塑教育价值、激发教师活力

  当下,乡村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结构性挑战:是坚守“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小规模学校或教学点,还是顺应“虹吸效应”走向集中?是追求规模效益的“划算”,还是保障“最后一百米”入学的公平?是任由“自然消亡”的无奈,还是主动“精耕细作”的突围?这些是各地面对的普遍问题。

  对一些人口流失严重的乡村小学来说,撤并似乎是生源锐减、师资困顿、经费拮据下的必然趋势。然而,撤并的“步子”怎么迈?乡村教育的价值何以彰显?处理好科学撤并、特色办学与师资激活三者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

  坚持科学撤并,在动态调整中守住教育公平底线。科学撤并是保障基本教育公平的前提。当前,一些地区撤并过快,导致部分学生上学路途遥远、安全隐患陡增、家庭负担加重,实质性地损害了教育机会的起点公平。因此,撤并决策不能是“一刀切”的行政命令,其核心在于平衡效率与公平,确保每一个乡村孩子受教育的权利不被剥夺。为此,要坚持分层推进,精准撤并。要结合本地人口变动趋势、地理服务半径、家长实际诉求等因素,科学制定撤并“路线图”与“时间表”。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是应对当前挑战的必然之举,可以通过打破乡镇界限实施“学区制管理”,组建“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N个教学点”的办学单元,实现师资、课程、设施等资源的区域共享与优化配置等举措,提升整体办学效益。比如,优先投入建设好乡镇中心学校(寄宿制学校),吸引家长主动选择,实现有序、自然分流。对于因特殊原因必须保留的教学点,应继续保障经费与师资,兑现“家门口上好学”的承诺。

  锚定特色办学,在精耕细作中重塑乡村教育独特价值。当撤并方案确立后,保留下来的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学点)如何避免陷入“小而弱”“小而空”的困境?学生减少、班额变小,恰恰为乡村教育告别“千校一面”,走向内涵式、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契机。“小校小班”的形态,天然具备“精耕细作、因材施教”的土壤,其价值在于挖掘乡土资源,办出不可替代的“小而美”“小而优”教育。为此,应立足乡村自然环境、生产生活、历史文化等独特资源,开发特色校本课程。例如,湖南株洲的一些乡村学校开设“诗歌创作”“农耕实践”“非遗文化传承”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更能培养其乡土认同与文化自信。小班额其实也是实现高质量办学的优势,为此要充分利用班级规模小的优势,实施更加精细化的学生发展诊断和学业辅导,让乡村孩子也能享受到高质量、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努力激活师资,在制度创新中筑牢乡村教育发展根基。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乡村教育发展的脊梁。当前乡村师资面临多重困境:优秀教师“下不去、留不住”,结构性缺编与局部富余并存,部分教师专业发展动力不足,职称评定等激励机制与乡村实际脱节。激活这支队伍,是破解乡村教育困局、支撑特色办学的关键。要提升乡村教师待遇,通过实施乡村津贴依据偏远程度分档发放,改革职称评聘机制,激发教师内生活力。同时,还应强化城乡教师交流、走教制度,用好公费师范生、城乡交流、走教等政策,让优秀教师扎根乡村,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带到乡村,激发乡村教育的活力。针对生源持续减少导致的教师富余,可以提前制定富余教师转岗培训与分流机制,向学前教育、社区教育、职业教育或城区紧缺岗位有序疏导。

  乡村教育的困境,是城镇化浪潮下的时代阵痛,更是重估教育价值、重塑城乡生态的历史契机。坚持科学撤并、锚定特色办学、努力激活师资,才能守住公平底线、重塑教育价值、激发教师活力,让每一所必要的乡村学校都能成为照亮乡土、托举未来的那一束独特而温暖的光芒。

  (作者系湖南省株洲市教师培训中心高级教师)

《中国教育报》2025年08月27日 第02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