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河南加快推进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机制改革

打造“独角兽”专业赋能未来产业

发布时间:2025-08-28 作者:记者 张利军 通讯员 季双丽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开栏的话

  2024年9月9日至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必须朝着既定目标扎实迈进。

  一年来,教育强国建设的步伐铿锵:从政策落地的掷地有声,到各地各校的探索开路,从教育工作者的踔厉奋发,到莘莘学子的纵情追梦,从校园之内的琅琅书声,到服务国家战略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教育领域新气象涌动,事业焕新颜。即日起,中国教育报推出“教育大会一年间”专栏,以“教改进行时”“走进改革现场”“奋楫者说”3个专题为窗口,带您一览教育改革发展的生动答卷,共同见证教育强国建设新篇章。敬请关注。

  本报讯(记者 张利军 通讯员 季双丽)接收无人机送来的外卖、搭乘“空中出租车”出行……低空经济逐渐走进人们生活,高校相关专业也备受社会关注。

  “去年,低空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凸显其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我们学校对接低空经济产业板块和产业链上下游链路新需求,前瞻性设置新兴交叉学科专业,近两年连续新增智慧交通等6个相关专业,形成学校航空和低空经济专业集群,与国家战略形成同频共振。”安阳工学院教务处处长李正斌近日向记者介绍。

  安阳工学院围绕低空经济的前瞻部署,正是河南省加快推进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机制改革的一个缩影。

  超常布局新专业、分类培育“专精特新”专业、完善专业限招停招撤销措施……河南省建立健全科技发展、国家战略和区域重点产业需求牵引的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推动新兴交叉急需特需本科专业超常快速培育布局,着力提升高校专业设置与区域发展匹配度。根据河南省教育厅的规划部署,到2027年,全省将培育建设200个以上支撑发展新质生产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新兴交叉急需特需学科专业,年度新增新兴交叉急需特需本科专业占比要达80%以上。

  作为专业设置与区域发展匹配度提升工作试点省份,去年以来,河南省教育厅会同相关部门、行业企业(协会),汇聚各部门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数据资源,开展重点领域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分析,定期发布河南省急需特需、新兴未来、控制限制新增等本科专业引导目录清单,引导支持高校聚焦区域发展需求布局培育专业。

  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量子科技、新能源、新材料、低空经济、绿色低碳……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相关专业方向被列入培育建设的重点。

  郑州大学去年新增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专业,聚焦交通强国战略,推动交通运输领域的智能化发展;河南大学今年新增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呼应“双碳”目标,助力能源绿色转型;河南工学院去年新增虚拟现实技术专业,瞄准未来产业培育人才……一系列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机制改革陆续落地。

  同时,河南省教育厅加强统筹,支持高校遵循学科专业建设规律,突出需求导向,围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支柱产业或关键产业链中的细分环节、特定技术领域或新兴交叉领域,差异化推进基础、新兴交叉和急需特需专业建设。

  “基础类突出特色,新兴交叉类突出前沿,急需特需类突出快速响应,冷门绝学类突出保护支持,努力打造形成一批面向国家重大战略、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支柱产业的‘单项冠军’‘独角兽’等品牌性质的专业。”河南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闫治国介绍。

  “我们学校是河南省首批3所新型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试点高校之一,今年新增的几个专业首次招生便受到考生及家长的热切关注,考生报考火爆。”河南工程学院教务处处长李红艳告诉记者。

  根据河南省发布的本科专业引导目录清单,今年河南工程学院围绕工业软件的优势布局,新增了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智能视觉等6个专业,以“工业+软件”和“工业软件+”为核心,对接5G、工业互联网及智能制造产业需求,以产教融合为抓手构建协同育人生态,精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在政策指导的同时,河南省还综合应用资源配置、资金安排等措施,对填补全省新兴交叉本科专业布点“空白”和“专精特新”专业进行倾斜支持。

  “目前,河南省教育厅正会同相关部门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以人才供需适配性为导向,强化就业状况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联动,完善促进新兴交叉急需特需专业发展的专业评价体系。鼓励高校建立包容性评价考核机制,支持引导教师参与新兴交叉专业建设,淡化论文收录数、奖项数、职称结构、博士化率等数量指标影响,提升新兴交叉急需特需专业建设质量。”河南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中国教育报》2025年08月28日 第01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