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武汉市二桥中学及教联体内多所学校在教师数字素养提升中,曾陷入“三重困境”:一是教师数字化意识不足,技术应用动力匮乏。二是技术应用能力断层,工具与教学“两张皮”。三是培训体系僵化,不谈课堂应用,更缺乏数据隐私保护等伦理教育,导致教师学完仍不知如何做。
为此,我校联合教联体学校,以“未来教师学院”为载体,以场景式教学为核心抓手,推动教师从“工具使用者”转型为“数字教学设计师”:
一是强化数字化意识,筑牢思想根基。我们通过“理念引领+案例示范”双管齐下,帮助教师理解数字素养的深层价值。首先,通过专题培训传递核心理念。我从“连接知识与生活、个体与群体、当下与未来”三个维度传递“数字素养是连接更大世界的能力基座”的理念,部分教师将日常数字创新案例提炼为可复制的方法论。其次,通过场景化展示激发内生动力。教师们展示了用互动白板设计数学游戏化课堂、借助运动监测设备优化体育训练等实践案例,直观展现“数字技术能解决教学痛点”的事实。
二是创新“三师协同”培养模式,深化场景式实践。我们将“三师协同”(教师、小先生、AI智能师)教学模式,延伸至教师培训。首先,由骨干教师牵头设计“跨学科数字任务包”,示范如何将技术融入真实教学场景。其次,选拔年轻教师担任“数字导师”,一对一指导中老年教师操作工具。最后,开发“数字素养诊断系统”,AI智能师通过分析教师的课堂录像,自动识别技术应用短板并推送针对性学习资源。
三是构建开放共享的培训生态,推动优质资源跨域流动。首先是优化培训体系,实现内容精准化、形式创新化。以教学场景为导向,将AI技术与学科需求深度融合(如语文批注阅读、数学错题智能分析),且增设数字伦理课程,强化数据隐私保护意识,避免技术应用异化;推行“数字师徒制”,促成武汉青年教师与来凤实验中学资深教师结对,实现技术操作与教学经验的“双向赋能”,有效打破代际壁垒。其次是共建共享资源平台。由教务处与信息发展中心牵头,整合教联体优质资源(如虚拟实验课件、学情分析模板),每项资源均标注“适用场景”与“设计逻辑”,确保精准调用。针对偏远地区英语听力资源短缺问题,联合来凤实验中学、博乐九中开发“AI配音小程序”,融入本土化模块,助力资源落地。最后是完善长效保障机制。将数字素养纳入绩效考核与职称评定体系,设立“数字教学成果奖”;建立“培训—实践—反馈”闭环管理全流程跟踪机制,通过教研研讨与线上答疑及时解决应用难题,确保成果持续转化。
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本质是推动教育理念与实践的双重革新。在我校“FUTURE”教师素养模型中,F(使命担当力)是方向,要求教师认清数字时代的教育使命;U(团结协作力)是路径,强调通过共同体打破壁垒;T(数字工具力)是手段,指向“连接孩子与未来”的目标。经过三年的数字化实践,我校教师专业发展实现质的飞跃,学生核心素养与学习体验双重优化,学校品牌影响力与辐射效应扩大。
(作者系武汉市二桥中学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08月28日 第03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