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六个向度”推动产教融合走深走实

发布时间:2025-09-02 作者:李洪文 岳炫 来源:中国教育报

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学生在合作企业比亚迪开展抽样检测汽车空调管路项目实习。

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学生在进行工业机器人技能训练。本文图片均由学校供图

  高质量的产教融合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是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和核心引擎,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和保证。深入解析其成功密码,需从机制协同、专业匹配、人才培养、实习就业、平台共建、职教出海六个向度展开全景式剖析。

  1 提升机制协同权威度

  筑牢产教融合根基

  机制协同权威度是指参与产教融合的政行企校等多元主体为了共同的组织目标,借助激励、监督等手段,严格规定各方角色与权责。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重点任务,其制度建设是产教融合的重要前提,需建立刚性议事与决策机制,对人才培养目标、师资互聘、科研成果转化等重大事项,推行“协商—表决—监督”完整链条,确保产教融合各方在教育教学中的话语权与参与度对等。同时,通过赋予理事会实质决策权、完善多元协同规则、绑定各方利益诉求,确保各方核心优势在融合过程中得到充分尊重、有效释放和协同增效,最终形成“权威互补、相互赋能”的融合生态。

  2 优化专业建设匹配度

  紧扣产教融合主线

  专业建设匹配度是衡量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资源与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和技术迭代适配程度的重要指标,核心在于以产业链需求为起点、动态需求为锚点、能力重构为核心、数据闭环为保障,真正实现“专业围着产业需求转”。在目标契合上,校企共同研制培养方案,专业定位精准对接区域支柱产业、新兴战略产业及未来产业的人才需求结构。内容适配上,实时跟踪技术发展趋势、岗位能力变化与人才缺口,课程体系融入行业认证标准、企业技术规范、岗位核心能力、典型生产案例等要素,实践教学匹配企业真实生产场景,教学内容反映真实岗位要求和技术前沿。成效验证上,将毕业生就业对口率、薪酬涨幅、岗位适应度、创新能力等作为核心指标,建立“评价—反馈—迭代”机制。

  3 深化人才培养合作度

  抓住产教融合核心

  人才培养合作度是衡量多元主体在人才共育全流程中协同实效性的核心指标,核心在于打破教育主体与产业主体的边界,通过“五金”建设,深化政行企校“共生逻辑”,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咬合传动,推进产教融合向纵深发展。在“金专业”建设上,组建政行企校四方参与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建立“产业需求—专业设置—培养方案”联动调整机制;在“金课程”开发上,推行“企业出标准、学校出方案、双师共授课”模式,将企业真实项目案例转化为模块化课程;在“金教材”编写上,采用校企“共编共用共评”机制,开发活页式、数字化新型教材;在“金师资”培养上,实施“教师进企业、工程师进课堂”双向流动计划,打造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在“金基地”建设上,共建兼具教学、生产、研发、服务功能的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实现“教学场景与生产现场”无缝对接。

  4 强化实习就业落实度

  实现产教融合闭环

  实习就业落实度是验证产教融合实效性的“试金石”、驱动区域产教共生的“连接器”,核心要构建“教育供给—产业需求—区域发展”黄金三角,使实习就业成为产业链的“活性细胞”,成为检验产教融合高质量的重要标准。在人才共育上,共同实施中国现代学徒制、现场工程师等培养,头部企业通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牵头组建“企业联盟班”,中小企业通过市域产教联合体参与“区域订单班”,形成“大企引领、小企跟进”的培养格局,实现“一课多企、一企多岗”,共绘“岗位地图”,把“岗位清单”变成“育人工单”,实现实习即就业。

  5 提升共建平台协同度

  拓展融合辐射效应

  共建平台协同度是衡量政行校企共建研发中心、实训基地、科创园区等实体平台产出效能的重要指标,核心在于将参与方利益与平台目标深度绑定,通过资源互补与协同创新,建立区域联动的产业协同创新网络,使平台成为区域产业创新的神经中枢。在成果转化应用上,推动学校科研团队与企业技术骨干共同攻关,将技术专利、工艺改进方案、数字化生产模型等科研成果向企业生产线转化,同时将企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转化为学校的教学项目,多维度搭建科研反哺教学的“育人平台”。平台资源整合上,建立知识产权、经济效益等资源权属清晰的共享机制,激发协同创新动力,形成平台“研发—转化—应用—反哺”生态,实现资金、设备、人才、技术、数据等要素的集约化配置,不断拓展服务半径与领域,成为区域产业升级与教育发展的“赋能枢纽”。

  6 提高职教出海贡献度

  开拓国际合作新局

  职教出海贡献度是衡量职业教育在国际合作中标准输出、资源共建、人才培育与海外产业需求适配的核心指标,是构建国际化产教融合生态的“新引擎”,核心在于既要与企业“走出去”同步,也要为企业更好更稳地“走出去”创造条件,输出优质职教资源、融入当地产业生态,不断增强“走出去”的实力和底气,为“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提供人力资源支撑。在标准输出上,针对所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持续对开发的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及教学装备等进行应用、检验、完善、推广,实现中国特色职业教育资源在国内国际、校企之间的“双循环”。资源共建上,组建“专业+语言+企业”教学资源开发团队,系统分析“走出去”企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生产线技术标准等,梳理对应的“中文+职业技能”学习领域,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构建“纸质教材+电子课件+数字教材+微课”全链路职教出海数字资源新生态。人才培育上,与海外中资企业协作,针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重点产业需求,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合作,构建学历教育、员工培训、技术服务、人文交流“四位一体”的境外办学模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跨文化能力的人才,助力企业海外市场发展。

  总之,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其中,机制协同是根基,专业匹配是主线,人才共育是核心,实习就业是检验,平台共享是载体,职教出海是航标。职业院校需进一步强化多主体协同,动态响应产业需求,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完善实习就业闭环,提升平台协同效能,推动产教融合从“形式落地”走向“实质生根”。

  (作者李洪文系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岳炫系山东理工职业学院科研处副处长。本文系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产业学院视角下光伏专业‘四维协同、梯级递进、多维评价’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成果)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02日 第05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