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先通过编程实现虚拟土壤监测、自动灌溉;再用泡沫板搭建农场雏形,通过3D打印制作设施,赋予电子元件智能控制功能;最终在校园屋顶与种植园安装传感器、调试设备,确保“智慧农场”的智能化运作……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回民小学校的“智慧农场”,学生与AI的互动正在重塑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成长路径。
破解耕读教育的实践难题。种植区埋入的土壤墒情传感器,实时采集含水量、养分等数据同步至AI终端。终端依据作物特性设定阈值:如生菜需60%—70%湿度,辣椒需50%—60%湿度,学生通过前期系统设置,低于标准时,滴灌系统将自动启动精准补水;学生还设置了系统动态调整策略,如番茄挂果期阈值自动下调5%,贴合生长规律。
同时,种植过程中学生发现新问题后,通过调整优化系统,实现人机协同种植。上学期,六(2)班的学生发现草莓因强光蒸腾卷曲后,在教师指导下添加“叶片湿度联动”功能,让洒水系统在中午额外喷雾,切身感受到AI可被人的智慧优化,使AI成为自己作物种植的“好帮手”。
智能管理系统让劳作效率倍增。AI图像识别通过摄像头捕捉作物异常,发现缺素发黄或病虫害时,自动预警并计算肥料、药剂用量。五(1)班的学生曾亲历AI识别番茄早疫病后,机械臂沿轨道移动,5分钟就完成了以往半小时的喷洒工作,科技赋能的高效令人惊叹。在惊叹的同时,学生科技学习的兴趣、与AI共事的能力等都得到了激发和提升。
智能时代的劳动教育,已经跳出“体力劳作”的传统框架,而AI正是带来这种革新的源头所在。
(作者系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回民小学校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02日 第04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