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学期的开启,又有一批学子走进大学校园。其中很多人将在学校调整优化后的学科专业开启崭新的学习生活。
学科专业是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支柱,是立德树人和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也是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工作怎么进行,备受瞩目。
近日,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行动方案(2025—2027年)》,对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工作作出系统部署。上周,教育部举行新闻通气会,介绍了有关情况。通气会上,两点内容值得特别关注。
其一,是导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科技发展,对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的导向作用愈发明显。
通气会上透露,近年来,教育部新设人工智能、区域国别、中共党史党建、数字经济、金融科技、生物育种、航空发动机制造技术、轨道车辆智能运维等一批新兴学科专业。
此外,在急需学科专业的超常规布局上,也有真招实招。比如,面向低空经济这一战略领域,打破3年一轮学位授权审核的限制,支持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设置“低空技术与工程”目录外一级学科,支持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设置相应的目录外二级学科,今年布点、今年招生。
这些含金量十足的举措,聚焦的都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科技发展需求,充分体现出教育战线主动识变应变、快速布局响应的责任担当。
其二,是人才——更精准地为产业端输送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是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的重要目标。
通气会上,有关高校介绍了人才培养的创新举措。复旦大学搭建学科专业快速调整、预判、攻关、赋能机制,以造就多潜质高潜能的“干细胞式”创新人才为目标,构建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紧密构建以航空航天学科为核心牵引、多学科深度融合、相互赋能的学科群,以航空航天、信息、理科、文科、医工五大学科群为抓手,打造国际顶尖的航空航天学科集群和人才高地。
加快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力量,对我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也是助力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的关键之举。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不是为了“增设多少、撤销多少”的数字,更重要的是要以此带动内涵建设,推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
当前,三年行动计划试点正在教育战线全面铺开,很多试点的改革举措没有先例可循,需要有关各方勇于创新,闯出一条新路。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工作的进展和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即在改革的设计和实施中,要明晰导向牵引、锚定人才培养,以双轮驱动加快“新陈代谢”,促进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科技研发的创新与变革,实现教育、科技、人才资源的共享与高效配置,确保改革试点取得积极成效。
(作者系本报记者)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03日 第03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