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抓住五大关键点筑牢发展之基

发布时间:2025-09-03 作者:孙百才 王绪金 来源:中国教育报

  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力量,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也是实现教育公平与优质教育供给的“稳定器”。在“十四五”迈向“十五五”的关键节点,地方高校亟需以科学规划为引领,锚定国家战略、区域需求和自身特色,系统谋划未来发展路径。编制实施好“十五五”规划,需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建设、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学校目标定位、实施闭环管理五大关键点,筑牢高质量发展的根基。

  锚定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求,强化使命担当。地方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的重要阵地,在“十五五”规划编制中,要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和本质要求,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加强新兴交叉学科建设,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科学研究领域,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关键技术和重大问题,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结合国家在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组织科研团队开展联合攻关,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同时,注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

  融入教育强国建设大局,提升办学质量。首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教学方法和模式,推广混合式教学、项目式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与企业、行业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打造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完善教师发展机制,为教师提供培训、进修、学术交流等机会,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倾向,引导教师潜心教学、用心育人。再次,积极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加快智慧校园建设。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缩小区域、城乡、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地方高校力量。

  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深化校地共生。地方高校要深入研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需求,找准学校发展与区域需求的结合点。通过调研区域产业结构和发展趋势,调整优化专业设置,使专业布局与区域产业发展相匹配。同时,加强产学研合作,与地方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建产业学院、研发中心等,促进科研成果在区域内转化和应用,为区域产业升级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地方高校还应积极参与区域文化建设和社会服务。发挥高校的文化优势,传承和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创新,丰富区域文化内涵。开展科普宣传、技能培训、法律援助等社会服务活动,提高区域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区域社会和谐发展。

  明晰学校目标定位,坚持特色发展。每所地方高校都有其独特的历史、传统和优势,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立足学校实际和差异化竞争策略,科学确定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定位。一方面,要对学校的办学历史、学科优势、师资力量、人才培养质量等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明确学校的特色与优势所在。在此基础上,制定符合学校实际的发展目标,包括总体目标、学科建设目标、人才培养目标、科学研究目标等。另一方面,要注重目标定位的前瞻性和可行性。既要考虑学校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潜力,又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条件和资源状况,确保目标定位切实可行。同时,要将目标定位细化分解为具体的任务和指标,使规划具有可操作性,为学校未来五年的发展提供清晰的行动指南。

  构建闭环管理体系,保障规划落地。编制好规划只是第一步,确保规划有效实施才是关键。在“十五五”规划实施过程中,要建立健全规划闭环管理机制,破解“规划墙上挂,执行走过场”难题,保障规划顺利推进。首先,规划目标任务分解。明确责任部门与时间节点,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将规划分解为年度任务清单,将规划目标和任务分解到年度、落实到具体部门和个人,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其次,建立动态监测和评估机制。运用信息化手段,对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各项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定期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根据评估结果对规划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完善,确保规划始终符合学校发展实际和外部环境变化。再次,强化考核激励机制。将规划实施情况纳入部门和个人的绩效考核体系,对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表现突出的部门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工作不力、未完成规划任务的进行问责,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参与规划实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地方高校“十五五”规划编制与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紧扣国家政策,立足区域实际,结合学校自身特点,科学编制规划并确保有效实施,才能实现学校的高质量发展,为国家和区域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孙百才系青岛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王绪金系青岛大学发展规划部副部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03日 第05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