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青年说

发布时间:2025-09-08 来源:中国教育报

刘海明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新闻回放

  近年来,以DeepSeek、ChatGPT等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AI)席卷全球,深度融入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正在改写着人类的思维模式、教育方式。但当下AI技术发展,也存在数据偏见、算法幻觉、逻辑伪装等缺陷。如何系统强化批判性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形成多元分析视角,提升对信息的理解、判断与反思能力,用好AI技术,受到更多的关注。

  主持人语

  人工智能时代,人们的工作学习方式成为人工智能技术塑造的对象。AI的自动化写作和智能问答等功能,可以解决工作、生活中的不少困惑。有的人逐渐养成智能依赖的习惯,有的人则对AI产品产生抵触情绪。认识人工智能技术的内涵逻辑,了解它的运行原理,以恰当的方式运用AI,才能使其成为自己工作、学习的良师益友,让AI真正服务社会,造福人类。

  拥抱AI,但要守住思考力

  吴雨纯

  人工智能时代,各种智能工具正在深度改变着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便利的背后,也有人担忧:青年是否会因依赖AI技术而失去独立思考的锋芒?如何理性对待人工智能技术,成为青年必须直面的问题。

  面对人工智能,青年应当保持开放而审慎的姿态:开放,意味着勇于接纳新事物,把AI当作拓展视野、提升效率的工具;审慎,则时刻提醒我们,AI并不完美,它可能带来偏见与幻觉,更不能替代我们理解与判断世界。青年要敢于用AI拓展视野,但始终要把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中,而非被技术牵着走。

  守住主动权,关键在于不能丢掉思考力。思考的独立性,是不被算法裹挟的前提。AI的答案往往基于计算,看似合理,却可能暗藏谬误。当人工智能可以在几秒钟里生成一篇“完备”的新闻稿时,其中或许夹杂虚构的来源与失真的细节。若我们缺乏独立思考,就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被虚假新闻所裹挟。甄别真伪、探寻因果的能力,始终需要靠自己的头脑来独立完成。

  思考的创造性,是人类区别于机器的根本。AI擅长模仿和生成,却难以真正创造。AI可以生成成百上千个相似的旋律,但它写不出《黄河大合唱》那样承载民族精神的乐章。AI可以梳理和归纳既有的学术研究,却难以提出能填补研究空白的学术问题。真正的创造,常常来自对未知的发掘。青年要学会在AI提供的框架之外,探索未被覆盖的领域。

  思考的人文性,是让技术有温度的基石。AI可以提供庞大的信息,却无法替代价值的抉择。面对社会议题,它也许能精准算出一条线路的成本效益,却算不出重庆“背篓专线”所承载的人文厚度与生活希望。人文关怀让技术的船只不致偏航,也让我们的判断始终带着温情。唯有保持对社会、他人和未来的关切,才能让思考不失赤诚,得以落地生根。

  人工智能时代,便利与效率唾手可得,但真正决定未来走向的,仍然是人的思考与选择。青年不能因工具的强大而迷惘,更不能因过度依赖而懈怠。唯有不断锤炼思考的独立性、创造性与人文性,青年才能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中走得更稳、更远。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硕士研究生)

  趋利避害,用好AI这根“登山杖”

  徐思凡

  “遇事不决问AI”是青年群体的习惯性求助方式。但倘若形成智能依赖,降低的则是自主工作学习能力。对于青年人而言,生成式人工智能好比“登山杖”,应该让它在该发挥作用的地方彰显技术的力量,而不能“杖不离手”。

  攀登知识高峰,贵在善用AI来“省力”。凭借强大的信息检索与整合能力,AI工具能高效梳理繁杂信息,并构建清晰的知识图谱。但若一味接受其推送的“标准答案”,青年人很可能陷入“便利性陷阱”——趋易避难,惰性滋生,思维活跃度不升反降。真正聪明的做法是让AI负责基础性、重复性的资料整理,同时养成溯源核查的习惯,从而省出更多精力投入深度思考与判断决策。真正做到AI为我所用,而非被AI牵制。

  另一方面,我们应当经常反思:“是我在用它,还是它在‘用’我?”若发现自己逐渐失去独立搜索、自主判断的兴趣,就该适时放下“登山杖”,锻炼自己的“思维腿力”。

  青年人还应学会调节“登山杖”的“长度”,根据自身认知发展阶段和具体任务,动态调整AI的使用方式。对此,学校可以开办AI素养课程,针对初阶、进阶、高阶使用者传授不同策略:初阶学习撰写有效提示词;进阶学习如何选择性地接受AI输出的内容;高阶则可利用开源算法进行二次开发,使这把“登山杖”更加适配于攀登者的思维成长轨迹。

  面对新技术,青年人既不能因噎废食地抵御技术浪潮,也不能毫无警觉地沉溺于“算法便利”,当以批判性思维为根基,在人机协同中保持自身的主体性。

  (作者系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教育何为

  王鹏

  身处AI时代,我们时常面临着知识过载、算法黑箱等挑战,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变得尤为必要。作为AI技术应用的重要场域,学校尤需主动作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学生尤其是大学生当中,越来越频繁地使用AI完成作业、论文、报告……高校若对其使用AI没有合理的限制,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的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因此,高校应明晰界定AI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辅助地位,对学生盲目使用AI生成内容完成作业或测试等行为说“不”,并限制其在发散性、创造性任务中对AI的滥用。尤其在科研学术诚信方面,高校要“守土有责”,应要求学生在使用AI生成内容时明确标注其出处,以保证学术研究的严谨性与真实性。

  AI浪潮之下,保护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关键还是在教师,教师队伍因应时代变化进行“迭代升级”很重要。在高校内部,应鼓励教师、师生之间讨论AI对教育的伦理影响,正确引导青年认识AI生成结果,提升独立思考能力。

  当然,独立思考能力不能等到上大学再培养,做好大中小衔接非常重要。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各项思维能力发展的黄金期,教师应当多以现实社会问题进行教学启迪,帮助和引导他们培养发现并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08日 第02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