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引

扎实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

发布时间:2025-09-09 作者:高文兵 来源:中国教育报

  ■建设学习型城市,要健全协同机制,构建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要强化数字赋能,打造智能高效的学习生态;要坚持特色引领,形成互通联动的发展态势;要厚植学习文化,营造人人向学、时时能学的城市风尚

  ■建设学习型城市,要在为提高全体国民的整体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为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模式、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服务,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发展创新型国家服务,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推进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服务的伟大实践中不断赋予新的内涵

  7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以下简称“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城市“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的总体部署。8月2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为学习型城市建设提供了战略指引和政策保障。

  为实现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教育部提出,学习型城市建设要以全球学习型城市网络成员城市为示范,以省会城市为引领,以地级市为重点,以城带乡、城乡一体,逐步扩大覆盖面。目前,已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

  一是从顶层设计来看,出台系列文件强化了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引领力。2023年教育部印发《学习型社会建设重点任务》,将“加强新时代学习型城市建设”作为首要建设项目;教育部职成司先后出台《“一市一策”新时代学习型城市建设共同行动工作方案》《新时代学习型城市建设任务清单》《新时代学习型城市建设监测指导性指标》《新时代学习型城市建设指南》等文件,发布了《新时代学习型城市建设共同行动杭州宣言》;不少地方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建设学习型城市的政策举措,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制定了《学习型城市建设监测工作细则》。这些政策体系的持续健全,确保了学习型城市建设成为落实城市工作部署的重要依托平台。

  二是从进展来看,形成了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发展格局。这一做法高度契合会议提出的“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任务要求。全国学习型城市网络已达到126个城市,其中地级及以上城市107个,县级市(区)19个,浙江、江苏、吉林已将学习型城市建设拓展到县级市(区),全国学习型城市网络成员已覆盖近6.66亿人口。全国已有12个城市加入了全球学习型城市网络,北京、杭州、成都、上海和武汉先后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习型城市奖。

  三是从实践来看,制度创新与特色发展成为鲜明标志。各地在实践中坚持会议强调的“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注重特色发展。4个直辖市一直走在全国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前列,北京凸显首善标准、文化赋能特色,上海以全球视野、机制创新为特点,天津深耕产教融合、构建职继协同,重庆聚焦城乡统筹、加速数字突围建设。各地加强地方立法,上海市、河北省、福建省等省市出台了《终身教育促进条例》,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径。各地坚持“一市一策”,培育打造了一批品牌工作项目,如兰州“黄河之滨也很美—读者之城,书香兰州”系列活动项目、南昌“党建引领‘康养乐’之家1+8+X”项目等。

  四是从突破来看,数字赋能正在重塑学习形态。南京市以社区教育数字化助推学习型城市建设;武汉市武昌区社区教育学院精心搭建“互联网+教育”平台;唐山市丰南区推广应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及省市级优质资源库,实现资源全域互通。这些实践探索为落实会议关于“建设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创新城市治理的理念、模式、手段”的部署积累了宝贵经验,为以智能化手段实现城市学习资源普惠、精准、高效的目标奠定了基础。

  五是从保障来看,政策创新为长远发展注入动力。许多城市在加强队伍建设和经费保障,破解社区教育、成人教育教师职称评定难题等方面积极探索,如安徽省淮北市明确从事终身教育的教师在职务、职称、工资、进修培训等方面与其他学校教师享受同等待遇;江苏省常州市将终身教育经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这些政策创新呼应了会议关于“增强城市政策协同性,强化各方面执行力”的要求。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学习型城市建设面临的诸多困难和问题,如各地发展不平衡,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体制机制需进一步完善,学习型城市建设过程中数字资源共建、整合、共享需进一步加强。这些问题与会议提出的目标紧密相关,亟须通过深化学习型城市建设来加以破解。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将学习型城市建设深度融入城市发展,真正让学习成为城市的鲜明特质、市民的生活方式。为此,要重点做好四项工作:

  一要健全协同机制,构建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贯彻会议关于“加强党对城市工作的全面领导”“要进一步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要求,各地各城市要持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统筹、社会协同、全民参与的学习型城市建设推进机制,将学习型城市建设深度融入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和各部门工作。

  二要强化数字赋能,打造智能高效的学习生态。这是落实会议建设“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目标、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路径。为此,要推动学习型城市建设与智慧城市发展协同融合,把终身学习作为城市数字化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夯实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数字基座,既要推进广度的数字化转型,广泛整合各类资源,建立统一的“城市学习资源地图”,让优质资源触手可及,也要关注深度的数字化转型,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进行个性化学习推荐、学习路径规划,创建泛在多元、体验式的学习场景。

  三要坚持特色引领,形成互通联动的发展态势。贯彻会议关于“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的部署,强化区域协同、资源共享和制度创新,推动形成跨区域学习型城市协同机制。各城市要找准各自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特色和重要突破点,同时要注重城市间的互通联动,强化信息共享、资源互补、政策联动、特色创新。省会城市发挥优质资源集聚优势,加强示范引领,形成“1+N”发展格局。同一区域或相邻区域的城市要探索建立区域性学习型城市建设共同体,服务区域特色发展。

  四要厚植学习文化,营造人人向学、时时能学的城市风尚。这是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内在要求,顺应了会议提出的“加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提高市民文明素质”的战略方向。要着力打造学习品牌、学习地标,策划城市读书节、技能大赛等品牌活动,建好城市书房、创新工坊等学习地标。要加强宣传引导,利用融媒体讲好百姓学习之星、“大国工匠”的成长故事,传播“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理念。深入开展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家庭创建活动,以点带面,让学习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建设学习型城市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将是一个与会议提出的城市内涵式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长期过程,要在为提高全体国民的整体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为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模式、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服务,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发展创新型国家服务,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推进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服务的伟大实践中不断赋予新的内涵。走出一条新时代有中国特色的学习型城市发展之路,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相关领域研究和实际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希望更多的城市加入到学习型城市建设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来,围绕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学习型社会全面形成的战略目标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者系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会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09日 第05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