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如何为数字产业集群提供人才支撑

发布时间:2025-09-10 作者:陈涛 王鹏 来源:中国教育报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人才是数字产业集群发展的“第一资源”,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有利于全面提升我国先进数字产业集群在全球产业链体系中的话语权。当前,对于高校来说,需要完善人才梯队培养体系、深化人才激励机制改革、健全数字人才评价制度,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提供人才支撑。

  完善人才梯队培养体系

  培养战略科学家。一是坚持战略标准。超前布局,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对数字经济领域人才培养作出总体部署和战略设计。二是坚持实践标准。在数字产业科技重大任务担纲领衔者中发现和培养更多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三是坚持国际标准。选派有潜力的科研人才、懂技术的管理人才参与战略科学家牵头的国际团队,以提升其战略眼光与创新思维,助力其逐步成长为引领时代潮流、准确把握产业战略方向的科学家。

  培养领军人才。一是通过打造一流创新团队培养领军人才。发挥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等国家队的作用,围绕战略性数字产业集群核心领域,形成一流创新团队,组织产学研协同攻关,不断提升人才本领。二是通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养领军人才。梳理数字技术图谱,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跨体制调集人才,建立攻关人才特殊调配机制,打破产业、区域、行政壁垒,形成能力互补优势,在加快技术攻关突破的同时,让人才锤炼意志、提升能力。

  培养卓越工程师。一是构建人才培养生态。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将教学内容与数字产业集群发展实际需求精准对接,形成互相反馈、互为参照的人才培养生态。二是完善数字产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体系。依托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以数字产业集群为试点示范,探索形成覆盖招生、课程、实践、评价等环节的全过程、全链条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体系。三是常态化开展工程技术知识更新。组织实施知识更新工程高级研修项目,探索创新知识学习形式,鼓励数字产业领域工程师终身学习。

  培养高技能人才。一是组建创新工作室。依托产业学院,以校中厂、厂中校等方式,优先支持参与数字产业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的高技能人才领衔创建技能大师工作室、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二是探索创新培训模式。鼓励开放式培训高技能人才,实施“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以及企业点单、学校接单、政府买单的“三单式”学徒制培训模式。三是常态化开展继续教育培训。探索设立高技能人才继续教育培训基地,促进高技能人才知识更新与技术创新、工艺改造、产业优化升级等要求相适应。

  深化人才激励机制改革

  深化用人授权机制改革。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坚持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下放数字产业集群选才、用才自主权:大胆使用青年人才,放开视野选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对高层次人才不求全责备,允许失败、宽容失败。发挥用人主体主观能动性,实现有效自我约束并建立外部监督机制,确保权限下放接得住、用得好。

  深化科技项目研发经费管理改革。推动人才研究经费管理与国际接轨,按照国际标准进行稳定资助。对于财政支持的数字产业集群科研项目,探索扩大财政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范围,让人才能够充分投入项目研究。

  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允许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上享有更大自主权。允许相关国有企业以创新创造为导向,在科研人员中开展多种形式的中长期激励。

  深化人才薪酬职称制度改革。在薪酬待遇等方面参照国际通行标准给予特殊保障,或按照“一人一策、一事一议”原则处理。集群内国有企业全职引进高层次人才,薪酬不受企业工资总额限制。开展数字产业职称专项评审,采取单独制定评价标准、单独组建评委会、单独组织评审等措施,畅通人才职称评审绿色通道。

  健全数字人才评价制度

  推进科研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创新。在数字产业领域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完善科研任务“揭榜挂帅”“赛马”制度,实行目标导向的“军令状”制度。基础前沿研究突出原创导向,适当延长人才评价考核周期;应用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评价突出市场导向,着眼能力和业绩。

  健全高技能人才评价制度。健全以职业资格评价与工作业绩为重点的、注重工匠精神培育和职业道德养成的高技能数字人才评价制度。探索引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数字职业技能证书,促进证书的国际互认。构建高技能人才评价质量监督体系,加强技能人才评价质量督导和监督管理,切实保障评价认定结果的科学性、公平性和权威性。

  (作者陈涛系贵州省数字经济实验室执行副主任,王鹏系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东数西算’工程背景下西部数字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的机制与路径研究”[24XJY007]阶段性成果)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10日 第06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