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话》 刘伟波 著 作家出版社
新学期伊始,太原十一中校长刘伟波“泼闹”(平遥方言)出一部长篇小说的事在校园里不胫而走,师生纷纷拿着新书找他签名留念。
刘伟波今年夏天在作家出版社出版的这部长篇小说名叫《平遥话》,写的是以刘元为代表的社会底层小人物在平遥城奋斗的故事。书中大量运用平遥古城的方言土话,以方言词汇作为章节标题,并从经史典籍中考证方言俚语的出处,与各地方言词汇对比关联,小说的叙事方式颇为独特。
8月21日,作家出版社在北京图书大厦举行《平遥话》新书发布会,刘伟波过去的学生来了不少。他们有的在北京工作,有的专程从太原赶来。有个学生说:“以前只知道刘老师能说,现在终于知道他还这么能写!”
“行文龙跃凤鸣,警句信手拈来,思想深邃,自然老到,悬念伏笔设置巧妙,人物塑造功力令人惊讶……”著名作家张平评价“刘伟波笔下的晋商另辟蹊径”,称这部小说是山西文坛近年来长篇小说领域的一个重要收获。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吴义勤认为,《平遥话》以平遥方言为叙事经纬,将一个小商人的命运嵌入近百年历史进程,在方言土语的韵律中,折射个体生命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坚守,初看是刘元的个人史,再看是平遥的地方史,细品是中国人的生存史。
以方言叙事致敬故乡
读书周刊:您在新书发布会上说,这部小说构思三十年,写了三个月。请谈谈写这部小说的动因,以及漫长的构思过程中经历的一些难忘时刻。
刘伟波:写这部小说是想追怀祖辈的艰难历程。当我发现今天的年轻人对过去越来越隔膜的时候,追忆长辈的过往并尽己所能把他们的故事写下来的冲动日益强烈。我的想法得到了家里长辈的大力支持,他们不仅热情地鼓励我,还积极地为我提供各种素材。尤其是我的父亲,一有机会就给我讲家族的往事。父亲是我书稿的第一读者。母亲告诉我,父亲阅读我的书稿时常常落泪。
读书周刊:《名作欣赏》杂志社原总编辑赵学文评价《平遥话》在方言土语、青砖黛瓦、市井烟火与凡人悲欢的交织中,搭建了一座立体的乡愁博物馆。方言叙事确实是这部小说引人关注的地方。您是如何找到这种“最恰当的表达方式”的?
刘伟波:任何艺术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小说当然更不例外。在创作《平遥话》之前,我也尝试着创作了两部长篇小说,但注意力过多放在表达的内容上,有初习写作者主题先行的毛病。两次不成功的创作促使我思考应该选择一种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我在收集老家平遥的文史资料过程中,听到了很多儿时曾经熟悉的乡音土话,也听到了许多人对家乡方言消失的担忧,联想到韩少功老师的《马桥词典》,突然萌生出这种以方言为叙说本体的想法。
近些年,用方言进行文学创作并不鲜见。但山西方言很独特,如果我只是以方言来进行写作,会造成阅读的障碍。许多方言土话都需要进行解释,我想与其这样倒不如以直接解释这些俚语词汇的含义来串联所有的故事。《马桥词典》给我的启发很大,但马桥只存在于作家韩少功的头脑中,平遥却是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存在。平遥是热门的旅游目的地,读者完全可以拿着《平遥话》去古城里寻找书中所记载的街巷建筑,找当地人对照俚语方言的标准发音。
读书周刊:“家败、地儿、祖爷、城阂里、道歇……”小说以平遥方言词汇作为章节标题,并以此编织故事,既展现了构思的巧妙,也彰显了平遥的历史文化。您在创作前下了哪些探赜索隐的功夫?作为叙述者,您在小说中不仅从《尚书》《史记》《说文解字》等典籍中考证方言俚语的古汉语源流,还与客家话、东北话、山东话、四川话等方言进行跨地域比较,您对方言的兴趣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刘伟波:我出生在平遥古城,八岁时回到省城父母的身边,当时因满口平遥话而遭到小伙伴的嘲笑。上学后,每个寒暑假回到平遥老家,我都要进行口音切换。上中学时同学中有许多东北人,于是又熟悉了东北话。我想可能自己从小就对口音比较敏感。大学毕业后,我曾在广东惠州待过一段时间,学习客家话的时候,又惊讶地发现客家话与老家平遥话有许多相似之处。从那时候开始,了解并学习各地的方言就成了我的一种习惯。我也阅读了一些有关方言的专业书,对方言,进而对于古汉语的演变有了较深入的了解。
老家的土话中,有许多我只会说不会写。在查找这些俚语的写法时,意外地找寻到很多方言词汇的典籍出处,当时的兴奋之情无以言表,我既为家乡深厚的文化传统而骄傲,也为方言逐渐消亡的趋势而担忧。用文字记录方言,记录乡愁,应该是一种传承传统文化的独特方式。能为家乡做一件有文化意味的事情,是我的荣幸。
读书周刊:故乡是文学的母题,作为生长于斯的平遥人,您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平遥古城肯定有非同寻常的情感。请谈谈您对故乡,以及故乡书写的理解和思考。
刘伟波:古今中外,乡愁都是文学的永恒主题。书写故乡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讲,也许更加重要。故乡是我们的根脉所在,回望故乡,探寻起点,也是为了不忘来时路,向我们的先祖学习,能更好地做后人的先人。平遥古城作为中国古代城市的典范,平遥人的历史也应该是一个有特色的样本。
读书周刊:作为故事讲述者的“我”在小说最后一部分出现,对读者交代故事的主人公刘元是“我的爷爷”。请谈谈架构故事的总体思路。作为家族故事的书写,您是如何选择虚构与非虚构这两种文学写作形式的?
刘伟波:小说的呈现方式,无非描写与叙述两种,古典小说着重于描写,而着重于叙述是当代小说的潮流。细节描写能力不足是我的短板,所以《平遥话》主要以叙述的方式推进故事发展,既是扬长避短,也是我比较喜欢的文学表达方式。
小说主人公刘元的原型是我的爷爷,但我想表达的是对所有长辈的敬意与喟叹。所以原型与文学形象是有很大区别的。假作真时真亦假,写作者所追求的是艺术上的真实,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应该来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所谓高,就在于写作者艺术化的发挥与想象。人物与故事可以虚构、迁移与整合,但我所讲述的故事,发生的背景却是真实的。地域是真实的,所有的街巷建筑是真实的,风俗文化是真实的,作为背景的历史人物是真实的,书中所描述的各种历史事件也是真实的。我希望把经过艺术加工与完全凭空想象的人物与真实的历史相结合,从而能够比较真实地追念先祖的艰难历程。
写小说的中学校长
读书周刊:您的文学梦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当教师后,一直坚持文学阅读与写作吗?除文学外,还对哪类书籍感兴趣?
刘伟波:我上中学时,正是中国文学异常繁荣的年代,我的文学梦大概是那个时候埋下的种子。
阅读,于我而言是一种生活习惯,从上中学开始这种习惯就一直伴随着我。兴趣广泛可能算是我的优点,许多领域都有所涉猎,但缺乏定性。成年后,意识到这种毛病,我为自己确立了深入钻研的课题,曾撰写探讨西学东渐的专题文章发表在《书屋》《传记文学》等刊物上。但由于定性不足,又贪心太大,既想做学术研究又割舍不下文学创作。同时,既怀疑自己学术研究的水平,又担心缺乏文学写作的天赋。摇摆不定,已近耳顺之年,依然一无所成。再有几年就要退休了,实在是有些不甘心此生平庸,一事无成。2023年,我又一次鼓起勇气开始文学创作。在一些朋友的鼓励支持下,特别是在张平老师等文坛前辈的提携帮助下,我的第一部文学作品《平遥话》终于出版。
读书周刊:有报道写,您2023年2月担任太原十一中校长后,经常和学生同吃食堂,和教师散步谈心,还常利用闲暇时间为师生举办讲座。您的读书习惯是否也影响了学校的师生?
刘伟波:大学毕业后,除去短暂的律师生涯,我一直在太原市外国语学校工作;2023年2月调入太原十一中,担任校长职务。十一中是一所薄弱学校,学生、教师普遍信心不足,尤其是学生的眼界不够开阔。为搞好学校的工作,我带头利用课余时间为师生办讲座,讲的内容很杂,有诗词赏析,有歌手刀郎的歌词解读,有经济形势分析,也有八大菜系和“跟着悟空游山西”等轻松的话题。我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努力使学生们关心诗和远方,从而提升读书的兴趣。
有同事鼓励我,说我的知识这么庞杂,应该进行文学创作。感谢我的同事,又一次燃起了我文学创作的念头。可以说我和师生们是相互促进、共同成长。我们一道创造了学校宽松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
读书周刊:我注意到小说末尾“2024年3月7日于太原十一中草毕”的字样。众所周知,校长的工作非常繁忙,似乎与写小说不在一个频道。您如何协调教育管理与小说创作的节奏?
刘伟波:客观地说,校长的教学管理工作和写小说是冲突的。由于平时工作比较忙,我只能在每日深夜、周末及寒暑假等节假日才能静下心来写作,放飞自由的想象。由于这些故事在我脑海里已酝酿了三十多年,所以每次动笔几乎都是一气呵成,常常写到深夜两三点,周末有时甚至忘记吃饭,最终将故事呈现出来大约仅耗时三个多月。
通过《平遥话》的写作,我感觉小说创作最重要的是要对人物与故事熟稔于心。也许是因为我准备的时间太久了,所以写作的过程非常顺畅,有时甚至感觉如有神助。
读书周刊:请谈谈您之后的创作计划,是否会继续挖掘平遥这座故事宝库?
刘伟波:发生在平遥古城里的故事、长辈们的经历,在我脑海中还有很多;我自己的成长过程与思考也同样可以是文学表达的内容。我会继续写下去的,但当下,首先还是要把我中学校长的本职工作做好。退休以后,真正的写作生涯才可以正式开始。
读书周刊:无论是文学写作还是教育专业写作,您认为对于教育人而言,写作的意义是什么?您对业余致力于写作的教育人有什么建议?
刘伟波:任何严肃的写作,首要目的当然是传播思想,引发思考。哲学家说,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苇草。会思想,也是人的全部尊严所在。我以为,写作的意义正在于思考,我思故我在。所以,任何一个准备写作的人,前提一定是积累自己的思考。“真”的世界,需要严谨的科学研究去求证,人世间的所有“善”和“美”,却等着敏感的眼睛去发现,等着热情的声音去歌唱。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17日 第09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