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四维路径建设数智时代思政“金课”

发布时间:2025-09-17 作者:朱荣康 来源:中国教育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新时代建设高质量思政“金课”需要数字技术的介入与支持,从而提升教学效度、提高情感温度、拓宽育人广度、保障实践向度。

  技术赋能提升思政课教学效度

  数智技术为教师全面了解教学对象开辟了多维认知通道。学校可通过整合教务管理系统、在线学习平台、校园行为数据等多源信息,构建起立体化学情图谱,实现精准学情诊断,使教师教学准备从“经验推测”升级为“数据导航”,更加有的放矢。

  思政课教学内容具有理论抽象性与历史纵深感。相比于传统思政课堂“讲义+黑板+幻灯片”的教学方式,数智技术可通过多模态融合叙事,构建沉浸式知识体验场景,使教学形式新颖多样、生动有趣,实现知识传递与价值认同的有机统一。

  数智时代的思政课教学更应突破物理空间限制,形成“线上线下融合、虚实场景联动”的立体化教学场域。线上构建智慧教学平台,实现跨地域直播互动与资源共享,线下打造沉浸式教室,结合实景案例开展体验式教学,使思政课实现从“单向传输”到“多维互动”、从“平面讲授”到“立体浸润”的深刻转变。

  人文关怀提高思政课情感温度

  数智时代的学生是“数字原住民”。针对当下学生普遍存在的碎片化阅读习惯,思政课教学要利用数字技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微故事”“微案例”,让理论从书本落到学生的“心尖”上。

  数智时代的信息传播呈现“去中心化”特征,学生对灌输式、说教式教学天然抵触。增强思政课的情感温度,需要构建“有温度的话语体系”,要用“Z世代”青年听得懂的“网言网语”解读理论,用贴近生活的“身边事”阐释道理,以“接地气”的叙事策略使思政课成为师生之间平等对话的精神场域,让真理的力量通过情感的桥梁抵达学生内心。

  数智技术要为思政课创设虚实融合的教学场域。技术营造的生理感受与教师引导的情感共鸣产生化学反应,形成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共振效应,使学生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认同”的情感升华。

  生态重构拓宽思政课育人广度

  政府、学校、企业之间形成“政策引导—资源供给—实践落地”的闭环机制。政府推动思政教育资源的跨领域整合,学校依托平台开发各类虚拟仿真课程,企业提供实践基地和行业导师,助力思政教育从理论向实践延伸。

  数字技术推动构建新型交互生态。基于大数据生成“学情画像”,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通过人工智能分析学生的思想动态,精准设计“问题链”开展议题式教学。学生则通过人工智能生成的个性化学习方案,利用虚拟仿真实训、数字孪生实验等交互场景,通过“做中学”完成价值认同。

  数智技术推动建立校内实践、跨域联动、全球对话三维传播体系。校内打造集思政慕课、虚拟实践、数据分析等功能模块于一体的“智慧思政中心”,实现思政元素的全场景渗透。校外依托“大思政课”实践基地构建实践育人网络,以丰富的多重体验让学习者深化对思政课程价值目标的理解。“云思政”平台还可以链接全球高校,开展“数字文明对话”,推动中国价值观的全球传播,使思政教育具有世界眼光。

  完善制度保障思政课实践向度

  数智时代的思政课首先必须明确教师能力标准。思政课教师应坚守“政治性第一”的底线,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具备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教学资源的能力;还应掌握数据采集、分析与可视化技术、数字内容创制等技能,成为数字化教学的“多面手”。

  建立数据治理框架,护航教学安全。数据驱动的思政教育需在技术赋能与隐私保护间找到平衡点。一方面,明确数据使用规范,确保学生信息与教学数据的安全,避免隐私泄露。另一方面,划定技术应用边界,防止技术过度介入教学,保障思政教育的本质属性。

  构建“效度—温度”双维度评估指标体系。既关注教学的效度,通过量化指标衡量教学目标达成度、学生能力提升情况等,又关注教学的温度,通过质性指标评估教学的人文关怀、学生情感发展等,形成“数据支撑+人文关怀”的评估闭环。

  (作者系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西北师范大学]研究员)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17日 第06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