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下,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额尔格图镇,一盏灯格外明亮。灯下,赵敏池正小心翼翼地将刚捕获的双斑萤叶甲固定在标本盒里,镊子轻夹,动作娴熟。这位吉林农业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已在这里度过了4个春秋。
“现在是玉米灌浆期,也是蚜虫和双斑萤叶甲危害高峰期,得抓紧把监测数据整理好,明天给农户讲防治要点。”赵敏池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近日的虫情。
2021年,吉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科研团队因科研试验来到额尔格图镇,随着对镇里农业生产情况的深入了解,他们发现当地玉米虫害严重、种植管理粗放,导致玉米减产。有的地块虫眼遍布,果穗被啃得秃尖发霉。这让团队师生既揪心又坚定决心——得让科学防控扎根这片土地。
2022年11月,内蒙古科右前旗玉米科技小院成立,赵敏池成为首批驻院研究生。白天,赵敏池和同学们在田里调查虫情,手把手教农户识别害虫。晚上,他们就在政府提供的办公房里制作标本、分析数据,灯光常常亮到深夜。“到了每年‘五一’,玉米播种后,同学们就常驻科技小院,在田间监测玉米病虫害,通过精准防控为农户提供指导,‘十一’之后再回到学校继续学习。”科技小院首席专家、吉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授袁海滨说。
“吉林农大师生为额尔格图镇在病虫害防治、科学种植等方面给予的科技指导和大力支持,为农户增产增收、全镇农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额尔格图镇副镇长王洪涛对此深有感触。
据悉,2024年,科技小院师生共开展农户调查和技术指导30余次,受益农户超百户。通过建立微信群实时答疑、田间课堂手把手教学,当地农户从“凭经验”变成“看虫情”,农药使用量减少近两成,玉米平均亩产有所提升。
如今,赵敏池的标本盒里整齐排列的817个昆虫标本,已成为农户科普的“活教材”。“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我才真正懂得了‘知农爱农’4个字的分量。”她说,看着黑土地上的玉米种植一年比一年好,所有的辛苦都值得。
夜色渐深,科技小院办公室的灯光依旧明亮。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像赵敏池这样的青年科技人,正用青春汗水浇灌着丰收的希望,让科技之花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静静绽放。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18日 第01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