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怡婧是一位来自四川的摩梭姑娘,家里世代居住在泸沽湖畔的大凉山深处。
每当翻开那些泛黄的老照片,父亲总会对她说:“咱们大凉山,曾经是最苦、最穷的地方,直到有一束光照进了这里。”小时候的她,还不懂这句话背后的重量。
直到有一年春天,父亲突然叫上她:“走,跟我进山看看。”曾怡婧这才知道,她的父亲常常带着县里的林业专家,翻山越岭走进村寨,教大家种核桃。几年过去,核桃树结果了,如何让核桃树为乡亲们带来“真金白银”,又成了一大困难。
那时,在“一步跨千年”的大凉山,普通话是连接外界的巨大障碍。由于语言不通,销售成了大麻烦。
“拥有一把打开世界的钥匙,才能看见更远的天空。”曾怡婧很早就意识到,学好普通话,是打破地域限制、交流鸿沟,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
带着对这个问题的追索,曾怡婧一路走出大凉山,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加入高教社教师发展中心。她希望像父亲一样,把希望的种子撒进更多人的心里。
2021年,教育部启动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童语同音”计划师资培训。高教社受教育部语用司委托,连续多年支持云南、四川、青海等地的892所幼儿园,培训了1208名民族地区教师。
山路曲折,回环往复。今年8月,曾怡婧再次回到了养育她的土地。这一次,她要把语言这把“金钥匙”交到乡亲们的手里。
回到家乡,她看到了这样一幕。“我知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给我希望……”阵阵歌声从教室传来,曾怡婧不禁感慨:“以前很多孩子连‘你好’都说不清楚。现在,他们已经能用普通话流畅地唱歌、朗诵了……”
“学前学普,就像一朵美丽的索玛花。我们撒下花籽,用心浇灌,静静等待它开花结果。”“童语同音”计划学员、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城北镇中心幼儿园教师沙马伍哈说。
这些年,曾怡婧的脚步从未停下。她走遍大江南北,参与了10多个乡村振兴项目,帮助了5万多名乡村教师提升教学能力,让知识的光芒照进了更远的角落。
“这束希望之光,从父亲传到我手中,它照亮我前行,也让我想去照亮更多的人。我会继续追随光,成为光,照亮更多教师的明天。”曾怡婧说。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18日 第02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