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间铃声作为学校生活中的重要工具,其由来和发展与人类社会的时间管理、教育制度演变以及技术革新密切相关。校园课间铃声从敲铃、摇铃、电铃到音乐铃声,成为了几代人共同的校园记忆符号。一天课间铃声要响十几次,那么,如何让习以为常的课间铃声焕发新的活力,成为新的育人阵地呢?
近年来,笔者所在的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四中学的上下课铃声不再是音乐铃声或上下课提醒,而是结合学校“培养会学会玩自信而出彩的中国人”的办学理念,经过精心设计,让小小课间铃声成为文化浸润的宣传阵地,培根铸魂、润物无声。
精心挑选课间铃声的播报者。从学校办学理念入手,选好播报者是课间铃声成为育人阵地的前提。播报者可以是德智体美劳任何一方面学有所得、学有所获或有优秀品质的学生。这些学生身上有大家公认的值得其他学生学习的品质或专长,选择他们成为课间铃声播报者,目的是在一整天的课间铃声播报中让学生们都认识播报者,让他们成为校园里的“小明星”。也可以为播报者搭建自信展示的舞台,让他们更加自信地推介自己,起好模范引领作用。同时,用播报者的播报,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确应该以身边什么样的学生为榜样,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达到以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引导身边人的目的。
精准挖掘课间铃声的播报内容。从学校办学理念入手,学校教师和孩子们一起研讨,让课间铃声成为育人阵地的核心。几十秒的铃声不再是统一的音乐,而是要有推介人物、励志金句,还要有励志音乐。一方面要对学生各自的“出彩点”进行精准挖掘,用一句话介绍自己的“出彩点”;另一方面要精准地选取播报的内容,选取与自己的“出彩点”相匹配的励志金句,推介与自己的“出彩点”相关联的励志书籍等。课间铃声的播报内容在不断实践中完善丰富。后来学校的课间铃声还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如周二是励志名言、周三是好书推荐、周四是成功后的感悟等,40秒铃声变得丰富有内涵,课间铃声的育人作用也在不断增强。
精彩播报,让小小课间铃声也出彩。从学校办学理念入手,课间铃声变革慢慢演变成了涉及思政、音乐、体育、科技等多学科融合的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把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在课间铃声变革的策划中,全过程自己采、编、播,在学和玩中培养孩子们的自信。
下课时间一到,40秒左右的“出彩”课间铃声开始了:“大家好,我是课本剧《三顾茅庐》里张飞的扮演者、高二四班的魏祁鲲鹏,‘演绎角色与学习生活相同,唯有下了功夫,才能把事做得漂亮’。”紧接着是截取的励志歌曲《一束光》里的经典歌词:“来这人间走一趟,要做最灿烂的光;信念做我的翅膀,天空尽情地飞翔。”学校一景一物皆育人,深度挖掘学校的育人载体,变革思维,精心策划,让学校的点点滴滴都成为立德树人的阵地。
小小课间铃声,让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在日常悄无声息地发生。每个课间铃声播报者都闪闪发亮,自信而出彩,在润物无声中,育人成效也得以彰显。
(作者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第四中学党总支书记)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19日 第06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