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深圳罗湖用好“社会大课堂”,创新多元育人活动——

绘制城市“德育地图”

发布时间:2025-09-20 作者:通讯员 谢钰然 蒋颖妍 本报记者 刘盾 来源:中国教育报

  前不久,深圳市罗湖区教育实验集团5所学校的1698名小学六年级学生,从翠湖文体公园出发,一起环绕深圳水库徒步。学生们用20公里的远足丈量成长。“很多孩子在活动中,展现出坚毅品质、环保意识、互助情怀。今天他们是勇敢的跋涉者,未来将成为追光者。”罗湖区教育实验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朱先云说。

  这正是罗湖近年来努力打破传统德育的时空边界的缩影。变革源于一场深度调研。当时罗湖区教育局发现,区内部分中小学校德育活动形式传统,大多局限于校园。区内很多中小学教师也希望走出校园,开展更为丰富的德育活动,但由于缺乏资源对接平台,难以持续开展多元德育活动。

  “作为深圳改革开放的先行区,罗湖是很多人到深圳打拼的‘第一站’,这里德育资源丰厚,例如见证特区‘三天一层楼’奇迹的深圳国贸大厦。”罗湖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高延勇表示,罗湖紧抓“大思政”一体化育人体系建设,有机整合区内校外资源点,打造“德育地图”,努力突破“思政小课堂”的局限。

  罗湖区教育系统深入走访区内多个场馆、基地和企业,充分挖掘本土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红色教育、科技创新等资源,逐步形成第一份校外育人资源清单。在罗湖区教育局引导下,区内学校、家长带着学生走出教室,到“社会大课堂”感受深圳改革开放的强劲脉动,探寻创新发展背后的故事。

  随着罗湖区内的很多学校深入应用第一份校外育人资源清单,“水土不服”、研学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也逐渐显现。“例如,莲塘街道距翠竹街道较远,翠竹的资源再好,莲塘的学校偶尔用还行,但难以常态化使用。”在罗湖区教育局副局长陈亚桥看来,德育重在日常,“德育地图”需要帮学校和家长梳理出附近的德育资源,配置高质量的课程清单,便于他们常态化使用。

  为此,罗湖区教育局成立了工作专班,引导区内学校以校园为圆心,以周边三公里为半径,绘制学校专属的“德育地图”。15所学校作为首批试点,结合本校的周边资源和育人特色,“一校一图”地整理校外育人资源清单。

  毗邻罗湖外语初中学校的梧桐山河碧道,摇身一变成了学生们的自然学堂。“同学们猜猜,用鹅卵石筑成的‘小堤坝’,有什么用?”罗湖外语初中学校地理教师陈洁指向桥下错落有致的石头,抛出了问题。

  话音刚落,很多学生便蹲在浅滩边,认真观察石缝中的水流。“实际上,这些鹅卵石是天然的过滤装置。”在陈洁引导下,学生们分组用塑料瓶、简易纱布和浅滩上的砂石,自制过滤装置。有的学生灵机一动,提出增加活性炭层,提升过滤效果。

  “‘德育地图’不只是导览图,更是实践手册。”罗湖外语初中学校学生发展中心主任李丹介绍,学校强化“德育+学科”的跨学科研究,多学科教师联合绘制“德育地图”。学校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循序渐进的实践活动,让德育更具深度与活力。

  在螺岭教育集团螺岭锦星学校带动下,成员校的很多年轻教师努力把语文、数学、历史、地理等科目的部分教学活动,搬进了金石博物馆、粤海水务展览馆、洪湖公园等场所。

  “30多所学校聚智聚力,3000余名师生积极参与,将区内散落的83个资源点‘串珠成链’。这让德育不再只是抽象的说教,增添了很多可触摸的城市记忆。”罗湖区教育局德体卫艺科科长胡云霞介绍,罗湖聚焦自然科学、人文社会、工程技术等多个领域,现已打造了“金光璀璨”“木语心声”“水韵天成”等五条线路图。

  “原来学生们待在教室里上德育课,学习方式相对单调。现在很多学生走出教室、校园,他们的德育课堂可能是科技馆、展览馆等。”在罗湖外语初中学校党总支书记肖继宏看来,多元的德育课堂有利于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如今,罗湖区的很多中小学生在闲暇时,手持“德育地图”,探索脚下这片土地。如何帮他们点亮走过的每一步?罗湖区教育局依托罗湖教育云平台,开发了在线打卡端口。学生和家长登录平台后,可查看电子地图,并定位拍照打卡,留下成长足迹。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20日 第03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