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季学期,北京市1400余所中小学全面开设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课程,实现全市183万余名中小学生全覆盖;浙江杭州、陕西西安等多地中小学也全面新增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课。
人工智能通识课学什么、谁来教、怎么教好?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1
构建分层递进螺旋上升的教学体系
从“大模型”到“科学智能”,从“AI+制造”到“具身智能”……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并塑造着各行各业。
“在数智时代,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能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科技价值观,理解科技发展与社会伦理、法律之间的关系。”西北民族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沙景荣说。
这门课该怎么开?“构建分层递进、螺旋上升的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体系”,这是教育部《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对AI通识课的明确要求。
各地因地制宜构建“刚性标准+柔性适配”的灵活模式。在课时方面,北京要求,各中小学每学年融入不少于8课时的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内容;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通过信息科技与综合实践课的“双课融合”,确保其每学年不低于8课时;山东省要求,一、二年级每学年不少于6课时内容,三至九年级每学年不少于8课时。在学段衔接方面,杭州按学段构建系统化教学体系,广东省则打出一套课程设置、资源开发、师资建设、素养提升、育人赋能的“组合拳”,让学生循序渐进掌握AI知识。
对此,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永智建议,对学生学习的内容,要在尊重他们认知规律、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下,做科学的准备,不仅要有内容的逐渐提升,还要用实践教学、实验教学、场景式教学等方式,让学生领悟人工智能到底能做什么。
2
破解师资培训与实践操作落地难题
课程框架渐明,“谁来教”“怎么教好”成为落地关键。
“师资不足是首要挑战。”沙景荣认为,要通过加强专业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从各地实践看,信息技术教师是当前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主要授课力量。北京在今年7月启动了“百千种子计划”暑期实训,首批覆盖130余名骨干教师;秋季学期开学后,市、区两级“AI教育讲师团”深入各区和学校开展巡讲。
多元补充师资也在同步推进,山东省寿光市要求各校组建AI讲师团队;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则推动校企合作,邀请企业人员进课堂。
“可以针对部分地区和学校开展师资培训,联合师范院校开展课程研究与教学研讨,发动在校师范生参与教学,补充师资、培育新教师队伍,提升教学质量。”北京师范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计卫星说。
教学内容上,实践操作成为核心抓手。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开发并推广了4套进阶AI课程读本,同时引进竞赛资源,参与国家级项目,研发专题课程;杭州围绕“发展影响、知识原理、实践创新、伦理安全”四大模块开发课程;山东省潍坊市构建“1+X”通识体系,小学低年级以人脸识别等感知体验为主,小学高年级侧重机器学习等理解认知教学,初中阶段聚焦AI产业、大数据等应用创新内容。
“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必须从生活经验出发。”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教授钟柏昌建议,课程设计应遵循逆向学习思维,让AI从抽象概念变成可触摸的实践过程。
3
以多元化评价推动学生AI素养成长
教学过程中,如何科学评价学生的AI素养?
“过程性评价更能反映学生AI素养的动态成长。”钟柏昌认为,评价应避免“划等级”“唯分数”,更应关注学生计算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各地正在探索多元化评价路径:北京市海淀区采取“项目答辩+作品展示”模式,广东多地推行成长记录袋、学习活动记录表、学习数据等综合评价方法,上海重点攻关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的学生高阶思维和创新能力评价。
与此同时,多元化评价路径对教学资源与实施条件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资源禀赋不同的地区,如何避免城乡学生间形成新的数字鸿沟?
为此,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打造AI课程专区,让乡村学生能接触到优质资源;东西部学校间建立的“AI教育共同体”,通过共享教研活动缩小城乡差距;北京实施“城乡结对”计划,组织中心城区、在京高校、科技企业等优质资源,帮扶10个远郊区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
“应降低对高成本硬件教学仪器的依赖,重视教学内容设计,培养学生智能意识。”计卫星建议,有关部门应细化县域及乡村地区扶持政策,推动建立城乡对口帮扶机制;师范院校需加快完善相关专业建设,将人工智能教学能力纳入师范生培养体系。
(本报记者王阳对本文亦有贡献)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20日 第02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