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湖南农业大学

构建“三维融通”农科特色通识教育体系

发布时间:2025-09-25 作者:王永昌 史晓雷 吴尚缘 来源:中国教育报

  湖南农业大学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将通识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各方面,构建“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维融通”农科特色通识教育体系,着力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一懂两爱”新型农业人才。

  价值塑造:厚植学生“三农”情怀,为知识传授奠基

  学校以耕读教育为价值底色,将“三农”情怀培育贯穿通识教育全过程,在实现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更加突出价值引领和品格塑造。

  加强通识教育顶层设计。2024年1月,学校独立设置通识教育中心,统筹实施通识教育;同年10月成功举办首届通识教育论坛暨工作大会,制定出台《湖南农业大学通识教育发展规划》,擘画通识教育发展蓝图。2025年,学校成功加入全国大学通识教育联盟及中部地区通识教育联盟,通识教育实践与探索获全国同行高度认可。

  开设“通识教育大讲堂”。紧扣通识课程模块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做客“通识教育大讲堂”,以此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坚定学农信心,增强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通识教育大讲堂”至今已举办18场,吸引近万名师生参与。

  弘扬农耕文化。参与筹建“湖南省城头山农耕文化研究院”,推进“湖南农业文化遗产”丛书编研,开展“二月二·龙抬头”非遗校园文化节,精心打造“大国三农”“文化艺术鉴赏”等通识核心课程,以校史陈列馆、袁隆平科学家精神展示馆、中华农耕文明博物馆、标本馆等科学文化场馆为依托,常态化举办研学实践活动,不断增强学生服务“三农”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使命感。

  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价值塑造赋能

  学校以学生个体全面发展为导向,教育引导学生在受到专业学术训练的同时,形成和谐健全的人格,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培养学生可迁移核心能力。设置多元学科视角,要求学生选修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等不同领域的课程。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献并就农业热点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与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沟通表达能力。通过文化沙龙、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实践性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与终身学习能力。

  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采取跨学科、跨学校、跨行业等方式,选用具有创新意识兼具通识教育教学能力和实践经验的教师组建教学团队,聘请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通识教育领域知名专家担任学校客座教授,构建校内外教师、专兼职教师协同育人格局。通识教研室创新开展教学研讨活动,通识教育中心教师在课程思政和教学创新竞赛中屡获佳绩。

  推进场馆协同育人。将科学文化场馆打造成开展科普活动和美育的重要阵地,探索大中小学一体化协同育人模式,先后与长沙市多所中小学共建“科普实践基地”,与湖南省地质博物馆、长沙简牍博物馆共建校外“通识教育实践基地”。协同发布“长沙·隆平芯谷”农业科普研学路线,学校成功获批科普品牌示范工程“中国科协高校星火馆”A类高校。建成美术馆,开设“中国美术欣赏”“摄影技术”等美育课程,全面落实学校美育浸润行动,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知识传授:构建跨学科知识体系,为能力培养拓维

  建立新农科背景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本科教育体系,系统传授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及跨学科等不同领域的知识,提升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

  建立模块化特色通识课程体系。构建“科技与社会、经济与管理、历史与文化、语言与写作、艺术与审美、生命与健康”六大通识课程模块,形成“自主建设筑基、优质引进提质、讲座活动拓维”的特色课程体系。多元化开设线上线下通识选修课程320余门,将“通识教育大讲堂”讲座活动计入学分,满足学生选课既“选我所爱”又“选我所需”。“中国茶道”“植物的魅力与奥秘”等6门通识课程获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

  开发“农业+”特色通识课程。聘请多位院士担任课程建设专家顾问,集中优质师资分专题讲授“大国三农”通识核心课程。开设“农耕文化”“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科技创新与现代农业”“湘农校史与文化”等具有农科特色和湖湘底蕴的通识课程,既注重传授知识,更关注知识拓展和跨学科融合,为学生能力培养提供丰厚土壤。

  全面优化教育教学模式。出台《通识选修课程管理办法》,建立严格的课程准入与动态退出机制。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形式创新深度融合,全面优化教育教学模式,开展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和研究课题立项验收工作,推广“大班上课、小班研讨”教学,加强师生深度互动与实践环节嵌入。落实听课评课与教学督导制度,持续提升通识课程质量与育人实效。

  (王永昌 史晓雷 吴尚缘)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25日 第11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