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实习”不仅是青年学生感悟为民初心、认识国情民情的大课堂,还是他们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
据媒体报道,每年寒暑假,大批高校学生来到基层党政机关、群团组织或事业单位开展“政务实习”。参与实习的学生不仅完成了一次“职业体验”,也上了一堂加长版“行走的思政课”。
“政务实习”是青年学生感悟为民初心、认识国情民情的大课堂。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但对青年学生来说,感悟党的初心和使命,不能仅仅停留在“纸上学”,更要在“事上见”。
基层是社会生活的真实缩影,是了解民情最直接的窗口。在这里,青年学生能够突破书本和网络的局限,亲身感受中国社会发展的脉搏,深入理解党的初心和使命的丰富内涵。青年学生社会阅历浅、实践经验少,对国情民情缺乏深入的了解。通过亲身参与基层政务实践,与基层干部同工作、共奋斗,他们将更加真切地体会到基层工作的繁重与复杂,理解政策落地的难点与堵点,认识基层治理的运行机制。
“政务实习”还是青年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包罗万象,正是青年学生提升本领的“操练场”。在具体的“政务实习”工作中,无论是文件起草、活动组织还是群众接待,青年学生将置身于国家治理体系运行的现场。这种实践使高校课堂传授的专业知识变得鲜活起来: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目睹政策如何落地,社会学专业的学生能够直面基层社会的复杂图景,法学专业的学生可以亲身参与基层法治建设的具体工作。这样的“政务实习”,不仅增强了青年学生的公民意识,更有助于他们跳出对社会治理的抽象理解,在未来积极投身于服务国家和人民的实践中。
因此,高校和基层党政机关、群团组织、事业单位应积极行动起来,携手打造高质量的“政务实习”平台。针对部分实习岗位存在人岗匹配精度不足的问题,应着力提升人岗匹配精准度,避免学生实习止于“打杂”或“旁观”。结合青年学生的专业背景与能力特长,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实习计划,明确实习目标与任务;可以尝试建立统一的“政务实习”信息数据库,整合青年学生信息与岗位需求信息,提升人岗匹配的精准度与效率。值得注意的是,信息数据库的功能设计应覆盖岗位发布、培训管理、过程跟踪与评价反馈全流程,实现对“政务实习”活动的系统化记录与闭环管理。
针对高校与接收单位协同不足、缺乏全程跟踪与有效介入的问题,可以探索推行“双导师制”,为学生提供全程化、精准化的实习指导。具体来说,可以由高校与接收单位联合选派经验丰富的人员担任实习导师。导师不仅要传授工作经验和业务技能,更要注重政治引领和价值引导,帮助青年学生理解“政务实习”背后的社会价值。同时,探索建立定期交流研讨机制,让学生打开心扉、分享心得、共解难题。实习评估需要超越简单的出勤考核,转而关注学生的能力成长与反思深度,形成全面、客观的“能力画像”,生成个性化的能力评估报告。
对于部分岗位内容单一、成果转化受限的问题,可以拓展“政务实习”的深度与广度。在深度层面,推动“政务实习”从任务执行向深度学习转变,鼓励青年学生带着问题下去、带着答案回来。通过撰写实习日志、开展结构化反思等方式,将“政务实习”体验内化为能力素养。在拓展“政务实习”的广度上,应大胆让青年学生参与政策调研、社区治理创新等更具挑战性的工作,并支持其将创新想法付诸实践。此外,“政务实习”的形式也可以更加丰富,实习时间可以更加灵活。建议提供学期中的兼职实习或毕业前的长期实习等多种机会,使青年学生获得持续、深入的历练。
“政务实习”是一场深刻的青春实践,是广大青年学子将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事业的生动预演。期待更多高校和基层单位共同建好、用好“政务实习”平台,引导更多青年在基层的沃土中汲取养分,让青春在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中绽放光彩。
(作者系吉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26日 第03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