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午后,我刚哼完《起床歌》,孩子们正揉着惺忪的睡眼,打着哈欠,准备起床。电话突然响起,园长让我立即去他办公室。
他递来一张刚打印出的转办工单:“中(4)班饮水机已坏,孩子一周没喝水,请处理。”工单没有署名,没有联系方式,只有系统标注的“无需回复”四个字。我顿时一怔:饮水机的确是上周四坏的,但我们当即启动应急预案,后勤的朱主任15分钟内便到场排查,并第一时间组织孩子们有序前往隔壁班级接水。保育员每日都会值守走廊饮水区域,确保人人喝足水,怎么在家长那里就变成一周没喝水了呢?
更让我不解的是,家长选择了完全不留任何痕迹的方式,却将这份焦虑真切地传递给了我们,而我们也坦然接受了这份陌生的“信任挑战”。
面对这张特殊的工单,园长迅速作出三个决定:一是在平台按规定回复“已收到,24小时内反馈”,既符合流程要求,也为解决问题留出时间;二是召开班级简会,详细询问并查看饮水机故障时间、检修记录、应急处理及日常饮水管理等;三是建议我在班级群发布一段孩子接水饮用的小视频,让家长看到班里的饮水机已修复,孩子能正常喝水。
事后,他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孟老师,匿名的背后往往是家长难以言说的担忧。我们不必追问是谁,但我们得用实际行动来化解这种焦虑。”园长的话让我深受触动,更让我明白,教育者的理性与包容本就是信任的起点。
带着这份思考,我决定主动迈出一步。虽然平台注明“无需回复”,但我还是想让家长知道孩子的实情。于是下午离园时,我特意站在队伍最前边,一边送孩子,一边与每位家长微笑沟通,真诚说着同样的话:“咱家宝贝今天下午喝了×杯水,明天我们还会继续关注他的喝水量。”
没有委屈、没有抱怨,只有诚恳的告知和承诺。我看到一些家长眼中闪过的一丝惊讶,继而转为宽慰和信任。这种面向全体而非个体的沟通方式,既保护了匿名家长的隐私,又让所有家长感受到了教师的责任和温度。
我们还以此次事件为契机,围绕幼儿喝水问题进行课程创新,让饮水环节巧妙转化为培养幼儿自主管理能力、促进家园共育的重要载体。我们制定“班级饮水公约”,明确饮水规则与礼仪;建立突发事项即时“三件套”通报机制:一对一电话沟通、班级群文字简述、现场图片说明;每月设置“家长开放时段”,邀请家长志愿者亲身体验饮水、就餐等生活环节。此外,我们还通过开展“如果我们班饮水机坏了”主题谈话活动,引导幼儿学会正确描述生活事件,区分事实和感受。
而那张匿名工单,我把它张贴在办公桌的醒目位置,旁边附着一行字:“家长未言明的需求,才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一周后,翔宇妈妈来接孩子时,指着我们的饮水记录表高兴地说:“孟老师,翔宇在家也自己做了一个记录表,说要和幼儿园同步喝水。”我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好习惯的养成,更是一份信任的回归。
家园信任,源于透明,始于沟通,成于共情。而我,也在这场“工单风波”中实现了成长:学会了更理性地应对、更主动地沟通,用专业与爱心,将每一次挑战转化为成长的契机。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实验幼儿园)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28日 第02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