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一支竹笛吹响乡村美育新乐章

发布时间:2025-09-29 作者:武文君 来源:中国教育报

  最美的教育风景,往往生于乡土,成于用心

  对江西省泰和县水槎乡中心小学的学生们而言,清晨或午后吹响的一曲曲竹笛声,已成为校园里最动听的背景乐。这支竹笛,不仅是一件乐器,更是一把钥匙,为山村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艺术与自信的大门。而其执钥者——入选2025年全国“最美教师”的肖惠文,则用他的智慧与坚守,为我们生动诠释了何为“因地制宜开展美育”。

  美育是提升学生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重要途径。然而,在过去一段时期,受限于师资、设备、理念等,美育恰恰是不少乡村学校的短板。肖惠文老师的可贵之处,在于他没有被客观条件束缚,而是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将目光投向了具有深厚民族底蕴、取材相对方便的竹笛。他不仅教吹奏,更带领学生亲手制作竹笛,让“竹笛进校园”超越了简单的音乐课,融合了劳动教育、文化传承和艺术启蒙,成为一门极具特色的校本课程。这充分说明,乡村美育无需片面追求“高大上”的设施,善于发现和利用身边的文化自然资源,同样能开辟出一片美育新天地。

  美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2023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提出要建立完善面向人人的学校美育育人机制,将美育融入教育教学活动各环节。伴随《通知》的落地,教育部推出一系列配套举措:强化美育师资培养与培训,推动各地各校开发富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美育课程资源。肖惠文老师能够成功开发校本课程并有效实施,正是得益于政策环境的支持与引领。他成功荣获“最美教师”称号,也向社会传递了明确信号:鼓励基层教师勇于探索,肯定扎根乡村、富有创新精神的美育实践。

  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要让“肖惠文式”的探索从“一点光”到“一片亮”,仍面临不少挑战。部分地区和学校对美育的重视程度依然不足,“重智育轻美育”的观念仍有市场,乡村美育专业师资短缺问题尚未根本解决,部分特色课程开发缺乏系统性和可持续性保障,不同地区间资源禀赋各异,如何精准挖掘和利用仍需探索。

  推动乡村学校美育提质增效,需要坚持系统思维,推动各方协同发力、综合施策。一是建立科学的评价与激励机制,对在美育工作中取得显著成效的学校和教师给予奖励,将美育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有效引导师生和家长重视美育、参与美育。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依托“国培计划”“省培计划”等项目,系统提升教师的美育素养与教学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可探索引入民间艺术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作为校外辅导员,弥补专业师资的不足。三是深化教学改革,各地要构建特色课程体系,立足乡土文化资源,开发融合地域特色与民族底蕴的美育课程,并提供必要的资源保障。与此同时,可重点实施乡村美育提质发展行动,推进优秀美育教师流动授课、优质美育课堂资源共享。

  最美的教育风景,往往生于乡土,成于用心。因地制宜开展美育,要求教育者具备发现美的眼光、创造美的智慧,让教育深深扎根于生活的土壤。期待未来能有更多“最美教师”涌现,更多乡村学校能立足本土,挖掘特色,打造出更多亮丽的美育风景线,让美的种子在每一个乡村孩子的心中生根、发芽、绽放,为他们的人生打下温暖的底色,为乡村振兴和文化繁荣注入充满活力的新生力量。

  (作者系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29日 第03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