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开设的上海市民日校与上海市民艺术夜校秋季班日前正式开课。从早到晚,遍布上海16个区的611个教学点同步开出1967门课程,4万多名学员步入自己喜爱的课堂。据悉,错峰推出的市民日校充分考虑了在职人群、退休人群、自由职业者等群体在培训时间、空间和内容上的差异化需求,其合作方式、运营模式则与夜校相同,采用公益性收费模式,倡导激活文化馆及各类新空间的“错峰共享”效应。
不只是上海,近年来,北京、成都、合肥等多个城市开设了“青年夜校”及24小时图书馆、自习室等,为不同职业群体“充电”提供了优质场所,受到广泛欢迎,甚至出现了“一座难求”的火爆局面。据媒体报道,今年8月,上海市夜校秋季班报名首日,143门课程在1分钟内被抢空,最快课程3秒“售罄”;日校报名火爆程度不减,不到1分钟,27门课程名额被一抢而空,最快课程4秒“售罄”。不难发现,终身学习当下正在形成一股积极潮流,引领社会新风尚。
在教育强国建设的大背景下,选择接受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终身教育正在逐步内化为一种公共习惯。近年来,各级教育部门为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旨在全面提升全民素养,构建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使得人们可以在人生不同阶段都能接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资源和培训机会。当前社会层面的大量终身教育课程,对接不同社会群体的知识和技能需求,能够灵活填补多元群体的自我发展诉求,延续教育对生命的滋养意义,并有助于相关人士不断提升职业技能和职场竞争力。
图书馆、文化馆、艺术馆等机构作为辅助性、社会化平台,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教育网络中占据重要位置。不同于一般学校,社会化教育侧重与前沿实践的接轨与互动,服务教育走向与公共需求,所以课程主题、形式、目标均有定向聚焦,形成与传统教育模式优势互补的育人路径。
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对于偏远地区或经济欠发达地区同样具有重要价值。偏远地区或经济欠发达地区终身教育场域的塑造,能够优化区域资源配置,提升教育体系的公共服务能力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潜力。这些地区可充分依托公共条件,积极联合、匹配在地化教育资源,为返乡待业青年和留在家乡发展的社会多元群体打造“知识充电站”。
从深层次来看,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还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某种意义上,多元化的日课美育教育、影视美育教育、业余技术教育等具有纾解职业倦怠和其他负面情绪的功能,让更多人持续体验教育带来的美好人生。
(作者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29日 第03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