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天津大学持续探索数智时代工程教育改革新路径

回应时代之问 培养卓越人才

发布时间:2025-09-30 作者:本报记者 陈欣然 通讯员 刘晓艳 来源:中国教育报

  今年秋季学期,天津大学首批16个微专业开放选课,报名人数达1253人,其中“人工智能”“创新创业”和系列“AI+”课程受到热捧。“微专业‘130’建设计划”,正是天津大学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举措之一。

  青年人具备什么样的素养才能成为数智时代的弄潮儿?近年来,天津大学秉持“从未来到未来”的育人理念,正以不断迭代升级的新工科建设,超常规培养卓越人才,以“天大方案”回应时代之问。

  “‘从未来到未来’,前一个‘未来’是我们立足当下对未来社会需求的洞察,并据此开展教育创新,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的能力。后一个‘未来’是学生凭借获得的能力与知识,在未来社会中引领行业发展,创造新的价值。”在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杨贤金看来,“从未来到未来”就是要以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牵引,超前研判未来对人才素养的新要求,精准把握未来对学科专业的新需求,提高人才供给的适配性,加快培养国家战略急需人才。

  聚焦关键领域,培养国家战略急需人才

  “天大的‘新工科’体系,照亮了我们奔赴使命的方向……”天津大学2025届博士毕业生冯橹源在毕业典礼上回首9年求学时光时不禁感慨。从2016年在精仪学院“工程科学实验班”开启本科求学生涯直到博士毕业,他赶上了天大工程教育改革的东风。

  冯橹源就读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2010年成为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第一届“工程科学实验班”2013年正式开班。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席卷而来之时,天津大学在国内率先启动了以“新工科”为主要内容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开启了新时代工程教育改革的新方向。

  面对国家未来关键领域卓越工程人才紧缺的情况,天津大学聚焦国家战略急需的“硬科技”领域,从今年起,分批次在集成电路智能芯片、量子科技等11个未来方向启动“新工科领军工程计划”,联合行业头部企业打造人才培养“改革特区”。在“特区”内,学生培养突破固定培养方案,包括突破学分限制、突破固定培养年限,实施以“大类培养、项目驱动、长周期培养”为核心的育人体系,构建起具有天大特色的战略人才培养新范式。

  与此同时,天津大学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日常思政、智慧思政相贯通,用新时代伟大变革案例培养时代新人,打造“新思想实践行”“创新中国行”等实践教育品牌,百余个“梦想教室”在乡村振兴一线点亮教育梦想,让创新人才加速成长。

  从稚嫩学子成长为科研高手的冯橹源毕业后选择加入一家军工研究所工作。“这些年,我愈发深刻体会到,科研从不是象牙塔中的独舞,而是同国家命运的共振。”在冯橹源看来,青年人在面临选择时,首先考虑的应该是“祖国需要什么,民族需要我在哪儿”。

  面向未来产业,加速新学科新专业布局

  今年4月,天津大学合成生物与生物制造学院正式揭牌,成为天津大学130年办学历史中最年轻的学院。

  “从跟跑到并跑到如今踏入‘无人区’,合成生物学在天大跑出了加速度。”该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元英进说,合成生物学是大国生物科技博弈的战略必争领域,是未来产业。合成生物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原创性技术突破关乎国家安全,关乎科技自立自强,关乎经济安全和人民福祉。

  像合成生物学这样的闪亮新名片,在天津大学还有很多,脑机接口、新型显示材料、地震工程科学……天大雄厚的科研实力正在孕育更多新的学科和学科的新方向,并在新的方向自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培养适应未来的卓越人才,天津大学不断完善“强工、厚理、振文、兴医、交叉”的学科综合布局,让学科在交叉中发生“化学反应”,以“人工智能+”赋能传统学科。近年来,学校主动布局智能医学工程、智能感知工程等一批战略性新兴领域专业,逐步形成以绿色化工、智能制造等为代表的优势学科群。如今,天大已构建起“理工融合、医工结合、文工交叉、工工贯通”的智能赋能学科生态。

  人工智能时代,培养更多能驾驭智能技术、破解复杂工程难题、引领产业创新方向的卓越人才是现在和未来的国之所需。

  2024年秋,“人工智能导论”通识课在天津大学面向4000余名大一新生开讲。与此同时,一场“人工智能+X”的课程体系与交叉项目研究改革在全校铺开,提升学生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为他们成长为“行业+AI”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奠基。

  立足时代变化,推动培养模式变革

  在新学科、新专业加速布局的同时,天大学子的学习模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如今,在天津大学,全景教学空间、多屏互动研讨……各种智慧设施琳琅满目;来自不同学院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开展项目式教学;各类新技术、新工具、新标准在“新工科”教育教学实践中深度应用和推广。

  “感谢这门课,让我从技术焦虑的‘包工头’成为会拆解问题、凝聚团队的‘架构师’。”今年6月,“工程素养与工程实践”结课式上,工程硕士生赵旭东调侃道。这是一门由校长柴立元领衔,从今年开始打造的“新工科”课程。这门旨在助力工程硕博士凝练工程素养、提升工程实践能力、树立大工程观的新课,是天津大学通过产教融合提升卓越人才素养的一个缩影。

  面向未来工程发展需求,天津大学实施“新工科教育迭代跃升行动”,推动教学场景向“未来学习工厂”生态转变,带动学生学习模式变革。在这里,“课程项目—课程组项目—本科生研究计划—多学科团队项目—毕业设计与研发项目”为核心链条的一体化项目式课程体系,系统融合跨学科知识,贯穿学生培养全过程。联合行业头部企业合作的教学资源,可供学生体验从选题、研究到成果形成的完整科研流程。

  培养体系的变化带来评价方式的变革。今年毕业季,天津大学硕士研究生钟行建凭借方案设计成为该校首位通过实践成果鉴定获得工程硕士学位的毕业生。此举打破了传统上以论文授予学位的主要评价桎梏。事实上,天大早在2014年就率先实施研究生分类培养,近年更是持续拓展多元评价标准体系,在工程硕博士学位评价改革中注重成果“多类型”、评价“多维度”,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联合人才培养。

  在柴立元看来,不断探索数智时代工程教育改革路径,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聚焦国家未来所需超常规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130年的天大必须答好的试卷。这既是百卅天大传承“兴学强国”初心的时代命题,也是新的发展阶段,天津大学超常规培养更多卓越人才、服务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使命担当。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30日 第01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