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雕琢教学思路 阐释精神内涵

发布时间:2025-09-30 作者:高中(中职)“精神丰碑”备课组 来源:中国教育报

  丹青难写是精神。“精神丰碑”一课,主旨内容高度浓缩、高度抽象。通过准备这堂“思政大课”,我们直面问题挑战,取得了很多有益收获。

  一是破题之难——对齐标准明方向。在高中阶段思政课中,“伟大抗战精神”没有现成教材内容,我们一开始就陷入了选择困难,备课要面临的首要任务是破题——找到一个精准的切入点。我们一遍遍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读历史、看文物,认识到解读伟大抗战精神,“是什么”只是表象,背后的“为什么”才是核心。总书记的一句话指引我们找到解读伟大抗战精神丰富内涵的总钥匙——“战争不仅是物质的较量,更是精神的比拼”。我们立刻将教学切口聚焦到“积贫积弱的中国何以能够打败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这个问题上来,迅速形成了整体授课思路。这段备课心路,让我们深刻感受到,破题立意的灵感、讲好课的底气,是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原原本本学、融会贯通用。

  二是选择之难——匠心雕琢巧取舍。讲好伟大抗战精神,需要把抽象道理进行具象化表达,离不开典型的、感人至深的故事。14年抗战历史中,可歌可泣的人物故事数不胜数,30分钟课程中讲哪个故事,怎么把故事讲好、讲出效果?我们始终“左右为难”。一开始,案例太多,教学体系比较碎片化,我们不得不大刀阔斧做“减法”。我们印象最深的是,在打磨“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时,精挑细选的10多个案例究竟哪个故事最贴切,一时难下定论。后来,主讲教师想出一个主意,找不同学校的高中生来试听,让孩子们来判断哪个案例更好。试听时,学生们一致选择了“胶东育儿所”这个比较小众的案例,认为这个案例展现出的那种决绝、艰辛、信念,和他们熟知的“芯片战”、科技“卡脖子”等场景很相似。最终,课程呈现效果很好。

  三是方法之难——突破常规更入胜。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伟大抗战精神的4个方面内容,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词语,但熟知不等于真知,更不必然转化为认同和践行。经过反复的讨论,我们决定用思辨性问题,引导学生经历思考、辨析、论证的过程。在讲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时,教师在学生朗读左权家书、白雪娇家书后,抛出问题:“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保家与卫国该如何选择”“这种‘舍’,是不是对家的‘亏欠’”,引导学生思考抗战英雄的家国观。“那时的年轻人为什么如此义无反顾、勇往直前”这类“为什么”的问题,引导学生在“事”中悟“理”,符合高中学生逐渐发展抽象思维能力的认知特征。整堂课也有一条暗线,4个部分主题分别对应“家与国”“生与死”“退与进”“困与争”的抉择,使“思政大课”更加有意思、有意义、有深度。我们一开始采用定义到分析到案例的常规教学模式,但放到30分钟高度浓缩的课堂上,显得节奏非常慢,学生反馈“不抓人”。经过和专家探讨,我们决定转变思路,勇敢跳出日常教学“舒适区”,让故事先行、结论在后,牢牢吸引学生注意力。实践证明,这种转变对课程效果是一个非常好的加分项,也是我们取得的经验之一。

  (执笔: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刘媛 任兴来 杨从立)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30日 第04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