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高新第一小学(以下简称“高新一小”)以先进的办学理念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实现了高质量发展。学校秉持“智·慧”教育理念,以“启智明心+增慧厚德”为主线,探索构建思维与价值共生的教育新生态:以“智”为基石,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创新能力;以“慧”为核心,厚植学生的人文情怀,增强学生的价值认同。通过课程、教学、评价、文化、活动、环境等多维一体的系统构建,培养“有明德、会躬行,有智识、会创新,有毅力、会健体,有情致、会审美,有本领、会生活”的智慧少年,“五育”并举,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打造思维进阶与人文浸润的双轨融合课程体系
为破解智育与德育分离的难题,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高新一小打造了“启智”与“增慧”双轨融合课程体系,一至六年级贯通实施,形成“国家课程高质量落实、校本课程序列化、三阶课程一体化”的实施路径,实现“智”“慧”融合、“五育”融合。
“启智课程”聚焦科学精神培育,以学科核心素养为锚点,构建“基础层—拓展层—研究层”三阶递进课程。“基础层”强化国家课程整合,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拓展层”依托校本选修课程,发展学生的兴趣与潜能;“研究层”通过项目式学习、课题研究等方式,推动学生实现创新与实践能力的突破。例如,“智思”课程通过数理思维训练提升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智创”课程以STEM教育和编程实践赋能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智言”课程借助辩论、演讲等锤炼学生的思辨与表达能力。
“增慧课程”侧重人文浸润,以生命成长为核心,厚植人格底蕴,构建“体验—感悟—践行”育人链条。例如,“慧艺”课程以非遗传承、民乐合奏等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与审美素养;“慧动”课程设计团队协作、定向越野等项目,引导学生强健体魄、凝聚精神;“慧行”课程打造开放性成长空间,通过公益服务、自然观察等实践,帮助学生丰富生命阅历、成为有生活智慧的践行者。
构建“五学导引”与“三阶自治”的思辨实践教学模式
为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并增强其创新与实践能力,发挥课堂教学在学校育人中的关键作用,高新一小构建了“以生为本、问题驱动、五学导引、知能并重”的思辨实践教学模式,推动由“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转变,实现“智”“慧”协同发展。
学校遵循“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宗旨,推行课堂教学“五学”流程,即“自学启思—讲学激辩—互学深研—展学共享—评学内化”。教师设计前置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课堂中通过展示、质疑、回应等,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碰撞;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凝练共识;依托全班汇报,促进集体智慧生成;开展多元评价,使学生实现认知内化与价值认同。课堂教学“五学”流程在各学科教学中推广应用,借助智慧平台实现学情实时反馈、资源动态共享,支撑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与合作探究。实现课堂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由“学习学科知识”转向“培养学科素养”,由“知识讲解”转向“问题驱动”。
学校构建“三阶自治、四时四维”实践活动体系。一是“体验性自治”,设立班级、年级、学校三级“小字辈岗位”,通过竞聘上岗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与组织能力;二是“认知性自治”,开展劳动实践、研学设计,如“太空农耕园”种植、红色研学路线开发,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与社会担当;三是“创造性自治”,依托88个学生工作室,开展艺术、科技、文学等创新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与创新能力。
建立数据赋能与素养导向的多元协同评价系统
为贯彻落实“五育”融合,全方位、多维度优化学校育人评价机制,高新一小建立了“素养导向、AI助力、三层参与、四端协同”的多元协同评价系统,实现精准反馈与人文激励双轨并行。
“学生素质评价模块”整合学业发展、主题活动、日常行为、关键事件、民主评议五大维度数据,生成学生的成长轨迹与能力雷达图;“学生成长大师模块”借助AI技术实时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输出12项能力指标与“五育”发展图谱,为教师提供精准学情分析工具。
评价实施“三层次参与”机制,学生作为“数据采集员”“评价协作者”“分析工程师”,全程参与评价;建立“双循环改进”制度,每周举办“成长议会”,分析预警数据,每学期举办“发展听证会”,组织家长参与指标优化;设立“四素养激励”制度,通过“创新之星”“红星积分”等载体,激发学生成长内在动力。
营造虚实融通与文化浸润的全域支持环境
为扩展学习空间,学校将环境作为学校育人的隐性课程并进一步丰富,积极营造“智慧学习空间+人文浸润场景”的全域支持环境,让技术服务学生,让文化滋养学生的心灵。
技术底座支撑学生个性化学习。学校打通教务管理、资源平台与家校互动系统,构建“一键触达、全域联通”的智慧校园生态。教师可以通过教务管理系统查看学生成绩、考勤等信息;家长通过家校互动系统实时了解学生在校表现,与教师沟通交流;资源平台整合了各类教学资源,师生可随时搜索、下载使用。此外,学校还构建虚实结合的“无边界校园”,通过线上线下资源融通,支持学生自主探究与协作创新。线上学习平台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学生可自主学习;线下通过校园开放实验室、智创中心、VR实验室、学习共享空间,组织小组探究活动,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文化场域涵养精神品格。钱学森文化长廊通过展示钱学森的生平事迹、科研成就以及他对祖国的无私奉献精神,激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勇攀科学高峰。红色文化馆以党史、校史为主题,精心打造沉浸式学习空间,生动讲述党的光辉历程以及学校的发展变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坚定理想信念。少年作家馆馆藏一至六年级学生的自创作品,为“小作家”搭建展示才华的平台。智创中心配备3D打印、机器人和智能编程等工具,全力支持学生体验从“创意构想”迈向“产品孵化”的全流程实践。此外,学校还在校园的各个角落设置了文化雕塑、名言警句宣传栏,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时刻给予学生思想的启迪与精神的滋养。
经过25年实践探索,高新一小在课程重构、课堂转型、评价革新与环境升级方面不懈努力、接续奋斗,构建起以“启智明心+增慧厚德”为核心的“五育”融合教育体系,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的深度耦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合格率显著提升,在科创、艺术等领域获奖超1.3万项;获得骨干教师荣誉称号的教师206人,教师获得各类奖励4301项;学校获得全国名校联盟示范学校、全国品质课程实验校等荣誉282项,形成了可推广的“智·慧”教育实践模式。
(张宁 汪小凤)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09日 第12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