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开学季,一批批“05后”大学新生背着行囊、揣着梦想涌入校园。面对全新的生活体验,如何养成健康生活习惯,更好应对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等多重挑战,成了他们需要面对的重大课题之一。
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对大学新生的成长至关重要。比如,规律作息可降低焦虑情绪,而均衡饮食能避免因营养失衡导致的精力不足,达到身心平衡的状态,为大学生应对复杂环境的挑战提供基础保障。再比如,每天坚持有氧运动,可以直接刺激海马体产生新的神经元,帮助提升记忆力与信息处理速度。同时,减少熬夜能使大脑在课堂中保持专注,避免分散注意力……
不过,初入大学的新生,往往在处理这一课题时存在困惑。相较于中小学,大学的作息时间更为灵活,可自主调配的时间也随之增加,如何找到平衡点、做好时间管理是一大困惑。以体育运动为例,大学体育的理念和评价与中小学存在显著差异。前者注重专业化与个性化发展,后者侧重基础性与综合性培养。当“必须运动”的时间减少了、“自由放飞”的时间增多了,一些新生面临“不知道如何开始锻炼”的困扰。
健康不应是青春的附属品,而应成为支撑学业、事业、生活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对此,高校应强化“健康第一”的育人共识,深化课程改革,引导新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面对“05后”新生群体,高校的引导不能停留在“横幅+讲座+手册”的传统做法上,要多一点产品思维。不妨把学生当作“用户”,把健康教育课程当作“产品”,关注“05后”大学新生喜欢什么、需要什么,从需求调研到设计、运营、反馈,全流程围绕学生痛点展开,为他们提供可落地的参与路径。这样才能让体育锻炼从“被动要求”变成学生愿意“主动选择”,助力学生养成锻炼习惯。安徽农业大学等高校的体重管理课之所以深受学生喜爱,成为“秒抢课”,就在于精准把握并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成长需求。
当然,除了体育锻炼,健康的生活习惯还包括饮食、作息、心理等多个方面。近年来,不少高校食堂尝试开设减脂餐窗口,为学生量身定制减脂餐、无碘盐餐食等。一到饭点,这些窗口前就排起长长的队伍。为了鼓励更多的同学早起,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推出一系列早餐优惠活动,通过半价优惠、21天打卡活动等引导学生养成健康作息。这些探索同样是产品思维的体现。它们的成功也充分说明,善用产品思维,少一些刻板说教、多一些需求洞察,少一些形式主义、多一些体验优化,少一些一劳永逸、多一些动态迭代,在引导大学新生养成健康生活习惯上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系湖南教育报刊集团《湖南教育》编辑部副主编)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10日 第02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